曹国始末:曹共公非礼重耳,不出五年就得到了报应

公元前637年,流亡在外的落魄公子重耳逃往曹国避难。没想到,曹共公的盛情的款待,只是为了一窥重耳并连生长的肋骨而已。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

正在沐浴的重耳发现来自背后的窥视,自是非常气愤,于是随即逃离了曹国。而这一笔帐,重耳一直记在心里。终于,在被曹共公羞辱的隔年,重耳还真的重返晋国成为晋文公。这下,总算可以好好跟曹共公算账了 。

曹国,是自西周时期便分封的诸侯国,尽管历史悠久,但一直都是夹缝中求生的小国。曹国位于今日山东菏泽的定陶一带,建都于陶丘。地处内陆位置的曹国,四面八方都是邻国,要想生存,只能善于交际、权衡局势。在历史文献记载中,关于曹国的记载并不多。曹国国君的地位不高,在众多诸侯中,只能算是伯爵。一直到春秋之后,曹穆公弑兄自立,曹君才自行晋升为公爵。

曹共公在重耳流亡时,曾经非礼过重耳。几年后,晋文公掌权,复仇行动很快就展开了。公元前633年,楚成王出兵攻打宋国,宋国于是把主意打到了晋国头上。由于重耳流亡时,宋襄公曾经以礼相待。如今宋国有难,宋襄公之子宋成公便赶紧前来求援。晋文公方才掌权三年,正是需要立威的时刻。因此,晋文公出兵驰援宋国,解了宋成公的燃眉之急。

霸业受阻的楚成王也没有因此撤军,他转而向重耳的敌人结盟。楚成王简直就是跟晋文公对着干,完美诠释了“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盟友”这句话。晋文公流亡时,曹共公曾经偷窥他、卫文公根本不待见他。楚成王在晋文公救宋后,就与曹、卫两国订定盟约。

晋文公原先还苦于曹共公羞辱自己一事不知该如何报仇,没想到,曹共公自己给了他一个大好的理由出兵。于是,晋文公便以曹国与楚国联盟为由,发兵攻曹。曹国本就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哪里能抵挡西面晋军的攻势。公元前632年,曹国兵败,曹共公被晋文公俘虏。

对曹国的复仇,实际上只是晋文公整体计划中微不足道的一环。晋文公俘虏曹共公,主要是想掠夺曹国的土地,而这些土地,是为了弥补宋国拉拢齐、秦两国耗费的宝物与财力。晋文公最想避免的,是与楚成王的决战,如果能以曹、卫两国的土地换得大局稳定,晋文公便是最大功臣,也可声名大噪。

于是,曹共公不止被迫割地,还一直被囚禁在晋国。后来,曹共公有赖身边的侍从侯獳贿赂晋国的卜筮官,才得以被释放回曹国。回到曹国的曹共公,自知已然不是晋君的对手,只得反向依附晋国。

《左传·文公四年》:春,曹伯如晋,会正。

公元前623年,曹共公亲自前往晋国,谈论之后要向晋国贡献的国事。此时,晋文公早已逝世5年,曹共公也算是眼看着重耳自落魄到得势的最佳见证人。曹共公之后,曹国日衰,除了国土面积缩水外,曹君之位的争夺也使得曹国更加动荡,灭亡只是早晚的问题。自曹共公到曹国灭亡的10任国君中,就至少有两位曹君是弑兄继位的。

既然收了曹国的贡品,那晋国自然是要保护这个弱小的友邦。而原先就与晋国要好的宋国,便与曹国比邻而居,和平共处。但身处乱世,和平终究不是常态。春秋末年,曹宋两国交恶,宋景公虏获曹悼公,并将其囚禁至死。此后,曹国内部发生内乱。新上任的国君曹伯阳,是个好战分子。

曹伯阳做了一个祸国殃民的决定:背叛与晋国友好的盟约,出兵攻打宋国。没想到,曹伯阳却反而被宋景公斩杀。公元前487年,曹国灭亡。

历史记载,曹国自曹叔振铎到曹伯阳灭国,历经了25任国君。而这25任国君逝世后安息的墓地,正好都在仿山之上。仿山,也就成了曹国国君墓地。

仿山古曹国墓地,位于山东菏泽仿山镇西北角。仿山之名,源于一座看似山脉实际上却为封土堆的地形。

《定陶县志》:“仿山在县西北十二里,层阜隆然,古曹国葬地,积壤之高,仿佛若山,自曹叔振铎至伯阳二十五代并司祠焉。”

在汉代也有多位宦官葬于仿山之上,直到隋代才开始建庙立碑。仿山墓群由东西两座山构成,两山中间有一道宽约50米的深谷。在中国古代,仿山的堌堆高度是耗费巨大的工程。

现今的仿山墓群,已经被打造成一处仿山旅游区。区内包含周代曹国墓葬、两汉古墓还有明清的遗址目前仿山一带共有建筑48座,其中以大王殿、玉皇阁、泰山庙和百神殿最为突出。曾经的曹君故地,现在成了人声鼎沸的旅游景区。也许,这正是当年曹君选择此处作为安息地的原因。仿山环境依山傍水,是风水宝地,却不失人气。现在每年农历三月,仿山还会举办古庙会,每年都会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

阅读数 2.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