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明朝最后一道防线
于谦为大明朝续了命,而袁崇焕的死却让大明朝送了命。

公元1630年9月22日,抗清名将袁崇焕崇祯帝朱由检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而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

袁崇焕曾率领“关宁铁骑”击败努尔哈赤,还以数千骑兵保卫京师,被称为“大明长城”。然而他又用“尚方宝剑”斩杀抗清大将毛文龙,惹人非议,终成“于谦”第二,落得惨死结局(此处可a1457年2月16日的北京)。

先来说说,袁崇焕是如何成为“大明长城”的。

首先,组织训练“关宁铁骑”。

“关”即山海关,“宁”即宁远。关宁铁骑,最早是由辽东督师孙承宗袁崇焕成立的一支骑兵部队。他们用“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方式,精选身体强壮者充实军队,作为大明抵御后金的重要防线。

虽然正史上“关宁铁骑”这一名称更多指后来前锋总兵官祖大寿的骑兵。但无疑这支部队在袁崇焕时就已经组织训练了,在机动性上不输努尔哈赤八旗军的骑兵。

据《明史》记载,天启七年(1627年)宁锦之战时,袁崇焕因宁远兵作战差,精选了四千骑兵,让祖大寿偷袭后金军后方,决一死战。可见袁崇焕就是凭借这支骑兵,造就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

袁崇焕画像

其次,制定五年复辽大计,深得崇祯赞赏。

虽然袁崇焕痛击了后金军,但因为魏忠贤党羽从中作梗,袁崇焕并未获得应有的功劳,因此愤而辞官,结怨阉党。直接崇祯帝继位,铲除魏忠贤一党,袁崇焕才重新并委以重任。

袁崇焕刚回到京城,便面见崇祯帝,陈述兵事,制定了五年复辽的大计。崇祯听了这个计划,当即大加赞赏。但是袁崇焕又说,如果想实现五年复辽大计,不光要户部配合转运军粮,工部供应器械,吏部兵部配合调兵选将。

而且还要崇祯帝对他绝对信任。崇祯听了之后,为了表决心支持,不仅赏他蟒袍玉带,还御赐他“尚方宝剑”,授予他临机专断的生杀大权。由此,袁崇焕开始提拔祖大寿等人,进行他的五年复辽计划,崇祯加封他为太子太保。

最后,组织第二次京师保卫战,却成为第二个“于谦”。

努尔哈赤死后,后金并没有停下入侵明朝的步伐。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大军南下,突入长城,逼近京师。袁崇焕率数千骑兵,两天两夜急行军三百多里,赶在后金军之前回援京师,袁崇焕率军在城外驻扎,以九千骑兵击退了皇太极的大军,成为了大明的“长城”,第二个“于谦”。

明与后金战争势力图

可惜,他也很快迎来了和第一次京师保卫战的主帅于谦同样的结局。

那么,袁崇焕为何会命丧黄泉?

首先,他性格刚,与内朝阉党和地方武将多有结怨。

崇祯登基后,魏忠贤的余党还有一些残存势力,而他们一直视袁崇焕为眼中钉。

在军事指挥上,袁崇焕也喜欢一人说了算,早在宁锦之战时,袁崇焕就因为军事指挥权的问题多次与总兵满桂发生冲突,还上书朝廷将满桂召回;当时王之臣想留住满桂,结果袁崇焕又与王之臣闹不和,最后只能袁崇焕守关外,王之臣督关内。

所以当时在朝堂内外对袁崇焕有好感的人并不多,这才导致京师保卫战刚一结束,城外的勋戚大臣就上书抗议,说袁崇焕任由后金军劫掠焚烧民舍,不出兵阻止。这也成了袁崇焕下狱的导火线。

其次,擅自斩杀大将毛文龙,导致明军叛离。

袁崇焕得了尚方宝剑后,开始整顿毛文龙的部队。虽然毛文龙在抵抗后金上有很大的功劳,但是他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由于他的军饷耗费巨大,所以袁崇焕就上书朝廷,要求调查毛文龙袁崇焕甚至以阅兵为由亲自去见毛文龙,当面提出更改军制和设官监察的建议。没想到毛文龙不仅听不进去,而且言语傲慢,声称只有自己熟悉辽东的事务。结果袁崇焕第二天,就拿着尚方宝剑把毛文龙斩了。

斩杀毛文龙可以说是袁崇焕最大的失误,不仅导致明朝抵抗后金力量的削弱,而且毛文龙死后,他镇守东江的部下们发生了叛离,东江镇牵制后金军南侵的作用完全丧失。

袁崇焕雕像

最后,后金的离间和阉党的挑拨,袁崇焕高估了崇祯对自己的信任。

袁崇焕虽然成功保卫了京师,但在交战过程中,袁崇焕曾多次违背崇祯的旨意行事,早已让崇祯(此处可a1611年2月6日的北京)产生了怀疑,从当时袁崇焕请求入德胜门休整遭到崇祯拒绝就足以看出这一点。

而且,后金撤退后,皇太极便开始传言与袁崇焕私下有密约,还买通了明朝将领诋毁袁崇焕,再加上魏忠贤余党为了报复,从中挑拨,崇祯果然信以为真。终于在崇祯三年(1630年),崇祯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由于明朝末期史料的混乱,致使袁崇焕一直以来都是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其中有清人入关后,为了贬低崇祯,故意抬高袁崇焕的原因,也有袁崇焕斩首毛文龙,在民间引发巨大的争议。

但无论怎么说,袁崇焕的军事才能是值得肯定的,其所立下的功劳也无法抹杀。袁崇焕的死,是因为崇祯对他丧失信任,是统治者的错误,符合历史发展中权大欺主定律(详见规律11 -权大欺主:为什么要权责一致)。

历代评价:

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乾隆帝

治辽事而有余,然或内毁于阉党,外罹于反间,不终其位。

——清史学家·萧一山

阅读数 7.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