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任命张道陵为天师
道家和道教是什么关系?

蜀郡渠亭山有一个石洞,洞口隐蔽,凡人根本察觉不了。只有一心修道的人才知道这个地方。洞内开辟出几间石室。石壁是红色的,所以有些修道者把这里叫做“赤石城”。

张道陵,字辅汉,来自东边的沛国,是留侯张良的后裔。汉安元年(142),他辞官不做了,住进了赤石城专心修炼。五月一日夜半,一支浩浩荡荡的神仙队伍离了太清天,直奔赤石城而来。太清天也叫做太清,是当时天下修道者都梦寐以求的地方,白日飞升的终点就是这里。张道陵还没有飞升太清天,太清天的神仙却要来赤石城,这真是奇事。

神仙们簇拥着一辆金车,车上端坐着太上老君。老君对张道陵说“我是新出太上老君”,并授予他天师之位,传给他“正一盟威之道”,命令他清除人间杀牲献祭的恶习。因为杀牲献祭只会增加魔王的势力,从而导致生灵涂炭。老君不忍百姓沉溺邪魔外道,所以才屈尊降贵来到赤石城,对张道陵委以重任。

图1:壁画《老子八十一化图》之“传正一”

图2:古籍《老子八十一化图》之“传正一”

听完这个故事,不知读者是否和我一样心生疑惑?首先,什么是“新出”的老君?难道还有“旧”老君吗?当然有。从三皇五帝以来,老君都化身为国师辅佐历代君主。这一时期老君先后传授了三种“道”,分别是无为大道、无上正真之道和清约大道。其中无为大道在中国最为有名,因为它教授的是《道德经》。

其次,老君为什么要“新出”呢?为什么要“否定”过去的自己呢?因为百姓沉迷于杀牲献祭,不能自拔。之前老君传授的三种“道”都不能阻止百姓走上这条邪路。比如《道德经》第20章说:“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享用最高规格的太牢,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根据儒家典籍《礼记》记载,太牢是牛、羊、猪三种供品,用于天子和大诸侯的祭祀。在这里,老君通过对比贬低了祭祀,抬高了大道;但是还没有明明白白地禁止杀牲献祭。可能是因为《道德经》的温和语气不能挽回百姓,老君才决定要“新出”,传授张道陵正一盟威之道。

最后,正一盟威之道相比之前的三种“道”,“新”在哪里呢?这可以从张道陵的《老子想尔注》中找答案。《老子想尔注》是对《道德经》的注解。在解释“曰余食餟行,物有恶之”时,《想尔注》说:合乎道就能长生,离开道只有死亡;合道的正法不在于杀牲献祭;大道禁止杀牲献祭,若有违犯必受重罚;杀牲献祭属于邪道,因此有丰厚的祭品和器物,但遵奉大道的弟子不能享用这些东西。

图3:敦煌出土的《老子想尔注》

但实际上,通行本《道德经》将这句经文写作“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老子想尔注》故意将“赘”(多余)写作“餟”(祭神),为的就是强调遵奉大道的弟子不能杀牲献祭。从这个角度来说,《道德经》是“旧”的,而《老子想尔注》是“新”的,因为后者反映了老君最新的诫命,也是最直白的诫命。

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会更加清楚道家和道教之间的关系。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很容易把它们对立起来:老子、庄子是道家哲人,是思想家;张道陵则是道教祖师,是宗教徒。但如果站在“道”的内部,老庄思想只是老君从前传授的三种“道”之一,也就是无为大道,而张道陵的正一盟威之道则是老君新传授的“道”。因此,道家和道教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无为大道与正一盟威之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旧”和“新”的关系。总之,正一盟威之道是老君对“道”的一次更新。

阅读数 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