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失败的政变为何引发罗马共和国的覆灭?为什么粉碎了阴谋的英雄,却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文/全历史 哥布林
公元前63年12月3日凌晨,罗马城内一片骚动,执政官西塞罗(此处可a至公元前43年12月7日的罗马)紧急派人逮捕了5名密谋以武力颠覆元老院的叛乱分子,叛党头目喀提林虽已逃出罗马,但在次年兵败被杀,叛乱彻底平息。
在罗马共和国末年,喀提林事件是除恺撒(此处可a至公元前100年7月12日的罗马)遇刺外,最有名的政治事件。它本质上是罗马平民派和贵族派的又一次斗争。这场叛乱虽然未能直接伤害到贵族统治,但它所引发的一连串事件,却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终结。

那么,喀提林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喀提林要发动政变呢?
第一,喀提林债台高筑,官场失意,企图发动政变,实现废除债务的政治目标。
喀提林出身没落贵族,年轻时投靠独裁者苏拉,在与民主派领袖马略(此处可a至公元前86年1月13日的罗马)的内战中建立了功勋,有了一官半职,从而萌生了重振家业的野心。
然而,为了实现野心,本就不富裕的喀提林被迫大肆举债,用来当作从政的资金以及维持体面的生活。这在当时其实是寻常之事,小他八岁的恺撒也曾大量借贷,甚至有次被债主堵在家门口出不去。
不过,他并不像恺撒那样心态良好,而是在债务的压力下剑走偏锋,提出了注销一切债务的激进口号。这种类似雅各宾派(此处可a至1794年7月28日的巴黎)的革命主张,让他得到了同样负债累累的平民的支持,却让放贷的贵族元老们很是反感。

所以,喀提林连续两年竞选执政官均告失败,第一次他败给了西塞罗,第二次尽管对手不强,但他再度失败。
这时,当选的对手却被怀疑选举舞弊。如果实锤,喀提林就能顺利递补,但元老院派律师出身的西塞罗为其对手成功脱罪,这让喀提林怒火中烧,决定孤注一掷,发动政变。
第二,罗马首富克拉苏想利用喀提林控制元老院,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
从能力上看,喀提林并非是能掌控大局的人物,所以历来都有人怀疑,克拉苏很可能是真正的幕后黑手,而喀提林不过是他的一枚棋子。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克拉苏一直是喀提林的赞助人。
克拉苏也曾是苏拉帐下的将官,和喀提林是老相识,在苏拉搞大清洗时做起了投机生意,足足赚了7100塔兰特(1塔兰特约合1000万人民币),巨额财富刺激让他有了更大的野心,想成为苏拉那样一手遮天的人物。
他深知,要想做第二个苏拉就必须控制住元老院,而在后来的恺撒内战中,庞培就因为没有意识到这点,才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克拉苏的做法是兼用“大棒和胡萝卜”,既贿赂元老,同时也资助喀提林和恺撒这样的民主派,充当他打压元老院的马前卒,他则坐享其成。
然而,到公元前63年,形势却有了变化:一直在外作战的庞培已获全胜,即将返回罗马。这让克拉苏备感不安,因为庞培既是他的政敌,又在威望上盖过了他,所以,他指使喀提林采取行动,提前控制住元老院。

喀提林原定的举事日期是这年的10月28日,但因为有人泄密而被迫搁置。得到风声的西塞罗立刻在元老院揭发喀提林的阴谋,克拉苏见事已至此,也被迫与喀提林撇清关系,喀提林在行动前就已陷入被动。
后来,西塞罗又掌握了喀提林叛乱的确凿证据,及时采取行动,彻底粉碎了政变的图谋,捍卫了共和政体。
喀提林事件无疑是贵族派的又一次胜利,然而,却被后世学者视为共和制覆灭的前奏,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元老院担心再出现类似喀提林的强人,打压得胜归来的庞培,却促成了“前三头同盟”。
喀提林事件不仅改变了罗马的政治形势,也让各方势力在策略上做了调整。
先说贵族元老们,他们仍然惊魂未定,担心哪天再冒出一个喀提林这般的强人,但同时,他们也因为成功粉碎了政变而有了信心,坚持贯彻他们的“文官压制武官”的战略。
所以,等庞培得胜而归后,元老院担心他权势过大,不仅晾了他一年才为其举行凯旋式,还断然拒绝了他为老兵分配土地的提案,这让他极其难堪,愤而退居家中,闭门不出。
然而,贵族派的这步棋却走错了,他们将失意的庞培推向了自己对手的怀抱。在恺撒的撮合下,庞培和克拉苏冰释前嫌,三人结成同盟。此后不久,恺撒就在盟友支持下当选执政官,终于开始了对贵族的反击。
第二,喀提林事件既是西塞罗的高光时刻,也为其流放和死亡埋下了种子,他的“阶级和谐”理念也最终破灭。
西塞罗是共和制度的坚定捍卫者。他曾写下许多专著阐述他的政治理念,深刻影响了后来的马基雅维利(此处可a至1469年5月3日的佛罗伦萨)以及美国的国父们(此处可a至1826年7月4日的马塞诸塞州)。
身处时局中心的西塞罗,看到了共和国末期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尖锐矛盾,而他的解决方法是依靠自己卓越的口才和巨大影响力,协调各派间的关系,这其实也是拯救共和国的唯一希望。
然而,突如其来的政变却把作为执政官的他推上了风口浪尖,在给了他巨大荣誉的同时,也让他与许多权贵结下仇怨。

他当时一口咬定克拉苏是主谋,得罪了“前三头”;而在被他处死的叛乱分子中,有一位正是“后三头”之一的马克·安东尼(此处可a至公元前27年1月16日的罗马)的养父,这就为他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更糟的是,他在被尊为“国父”后便开始居功自傲,说话做事不讲分寸,有次他竟公然嘲笑一位元老的女儿相貌丑陋,还有一次他在会议上讥讽一位同僚是奴隶出身。类似这样的事让很多人都对他极度不满。
后来,他又狠狠得罪了恺撒的一位政治伙伴,此人得势后便公报私仇。他援引一条古老的法律,指控西塞罗在喀提林事件中未经审判就处死罗马公民,西塞罗因而遭到流放,维护“阶级和谐”的努力也随之破产,一场新的内战已在所难免。
最后,西塞罗通过平叛喀提林事件获得空前的威望,但也在此事件中得罪了不少权贵,最后落得流放的下场,正是“成也喀提林,败也喀提林”,这也验证了成因亦败因的道理(详见规律10 - 成因亦败因:警惕优势变劣势)。
历代评价
1. 此人(喀提林)的脑海中没有不能完成的事,他能忍受寒冷、饥饿和口渴。
——西塞罗
2. 这个事件的爆发,使格拉古兄弟改革导致的罗马社会矛盾浮上台面,也成为此问题60年后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的证明。
——盐野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