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蒙古两次西征;后果:伊尔汗国的建立。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前因
蒙古的前两次西征,有些地区,如波斯西部,里海南岸、两河流域并未完全依附。蒙哥决定再次西征,将其彻底征服。
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派弟弟旭烈兀率军征服西亚至叙利亚地区各国,史称蒙古第三次西征。
蒙哥1251年继承汗位,次年照祖父成吉思汗的遗愿,决定西征,继续开疆拓土。
当然,蒙哥决定出征更直接的原因是蒙古想要建立横跨欧亚的辽阔版图,但在中东地区仍有两个钉子。
一个是占据巴格达城周边领土的阿拔斯王朝,其哈里发(君主)是伊斯兰世界逊尼派的宗教领袖;一个是占据里海南岸的木剌夷国,其中心设在阿剌模忒堡(意为"鹰窠"),信仰阿萨辛派。这一教派属于伊斯兰什叶派中伊斯玛仪派的支系,他们以暗杀文明于世界。

据一个当年出使蒙古的法国人记载,当时哈拉和林全城戒备,只因为蒙哥听说,阿萨辛派向哈拉和林派出了40位刺客去刺杀自己;另一个在已向蒙古称臣的波斯地方长官,在面见蒙哥时,身穿锁子甲,称要随时防范阿萨辛派。
提到了宗教,就不得不提当时的一件事情。由于蒙哥汗亲自征战南宋,他便派自己的弟弟旭烈兀西征。旭烈兀作为一个佛教徒,身边却围绕了一圈景教(基督教)教徒。比如他的母亲唆鲁禾帖尼,就是信仰景教的克烈部王罕的侄女,而旭烈兀的妻子脱古思可敦则是王罕的孙女。就连他的手下第一大将,也是此次西征的先锋怯的不花也信仰基督。所以有人笑称,这是来自哈拉和林的"十字军东征"。
怯的不花作为先锋,率领1.2万人于1253年七月开始西征。经过五年的时间,波斯东部基本上被蒙古人征服。
参与这次西征的还有前几次西征后,驻留和继续征战当地的部队。比如蒙古大将拜住,他的军队令安纳托利亚地区(今土耳其附近)的罗姆苏丹国臣服,另外还有在如今克什米尔地区的蒙古驻军。这次出征总共10万人左右。

由于一路沿线都是蒙古的封地,主将旭烈兀大军一路"走亲访友",到达阿姆河时已是1256年1月。周边臣属于蒙古帝国的国王,甚至是刚刚提到的罗姆苏丹国的君主都前来迎接。半年后,旭烈兀抵达此次西征的第一站阿萨辛派的木剌夷国。
这个地区易守难攻,据说阿拔斯王朝、塞尔柱帝国,以及被蒙古人追到里海小岛的花拉子模国王摩诃末都曾攻打过,但都无功而返。只是这次遇到的是蒙古大军,力量对比太悬殊,地方小,武器落后。很快,木剌夷国就被攻陷,首领鲁克那丁被杀,木剌夷国被蒙古人彻底占领。此时的蒙古已攻陷全部的波斯地区。
旭烈兀的下一个目标是阿拔斯王朝的巴格达城。相较于蒙古人毫无悬念的攻城战,双方的"嘴炮"更有意思。
旭烈兀首先下达最后的劝降书,大致是说蒙古大军强大无比,只要你们推平城池,填平护城河,出城投降或派宰相来投降,即可保留财富。阿巴斯王朝的末代哈里发也不示弱,称旭烈兀是年轻人,刚得志了10天就来叫嚣,还称自己只要振臂一呼,就能够改变世界的面貌。所以一般不愿意打仗,一打仗就会导致人类毁灭。最后又吹了一波牛,称之前攻打过巴格达的人,如埃及人、塞尔柱人和花拉子模人,最后都没好果子吃。
嘴炮毕竟赢不了战争,1258年1月29日至2月10日,旭烈兀取得巴格达之战的胜利,积累了500年的财富被洗劫一空。由于旭烈兀妻子信仰基督教的缘故,城中基督徒被免于死亡。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和他的儿子们被封入一个麻袋,最终被驱马踏死。自750年建国,持续500多年的阿巴斯王国灭亡。
蒙古进攻还在继续向西,下一个目标是苟延残喘于叙利亚地区,被马穆鲁克人篡权的阿尤布王朝。此时的拜占庭帝国和十字军东征多年的西欧诸国都派来使者,意图联盟。1260年1月到3月,此时已是伊儿汗的旭烈兀顺利占领了阿勒颇以及首都大马士革。阿尤布王朝至此名存实亡。

可以说,当时几乎没有军事力量能够阻挡强大的蒙古大军。但就如第二次西征结束源于窝阔台的去世一样,这一次西征,结束的原因也是大汗蒙哥去世。
蒙哥大汗于1259年8月11日去世,旭烈兀的兄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为争开位爆发了战争。旭烈兀留下5000人给怯的不花,率主力部队回撤支持忽必烈。
后果
第三次西征后,旭烈兀建立了横跨自阿姆河到埃及边境的伊尔汗国。
结论:旭烈兀的支持获得忽必烈的回报。忽必烈遣使传旨,将原由大汗政府直接管辖的波斯地区也归旭烈兀所有。也就是说,伊尔汗国拥有了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边境的波斯国土的所有地区。蒙古帝国的分裂已成为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