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禁止出境的国之重器
司母戊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之最,832公斤的方鼎,目前尚无其他任何出土青铜器能与之比拟。而司母戊鼎所表现的青铜器制造技术与艺术成就,更是现今用于了解商晚期历史的重要研究材料。

商王武丁,是先秦时期最有作为的君王。他荡平叛乱、开疆辟土,开创了武丁盛世。但武丁对商人来说是位明君,对外人来说却可能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现今在殷墟出土的人殉,有70%都是武丁时期的战俘。a

武丁除了对外建功杀敌无数以外,对内也有数不尽的妻妾。据说武丁有64位妻子,但这只是记载中的数量,甚至只是一个虚数。在众多妻子当中,成为正妃并可以配祀武丁的只有三位,分别是:妇好、妇妌、妇癸。妇好的名气最大,现今发掘出土的妇好墓,也显示了妇好对外征伐,战功显赫的过去。不过,真要说到为武丁留下子嗣,那就必须要说到母戊妇妌了。

妇妌(jǐng),是来自井方的女子,擅于种植。根据留下来的甲骨卜辞,得知妇妌与妇好同样参与征战,并非只是在家耕地种田的妇道人家。卜辞中更有记载妊娠、进贡、祭祀、农业种植等情况的相关记录。妇妌与妇好最大的区别,在于记载妇妌妊娠的卜辞要比妇好多得多,很有可能妇妌就是为武丁生下王储的正妃。

现今流传下来的文献中,关于妇妌的记载并不多。不过,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却是直接铭有妇妌之名的国之重器。

母戊,是妇妌的庙号,用于祭祀妇妌所用的名称。而司母戊,则可译成“配祀母亲妇妌”之意。目前学界的共识是,司母戊鼎便是用于祭祀妇妌而铸造的青铜器。三代时期,代表王权的礼器便是青铜器。当时的金银珠宝都不如青铜器贵重,青铜礼器更是直接代表了王权。唯有最高权力或是位高权重的贵族,才配享有青铜器。司母戊鼎出土于安阳武官村吴培文家的农地中。据说,出土时司母戊鼎仅剩一耳,并有古董商意欲以高价购入。但由于司母戊鼎实在太过沉重,古董商最后只好作罢,司母戊鼎也就回填于农地之中。

司母戊鼎的高度约1.3米,重量高达800多公斤,是毫无疑问的“重器”。1946年,司母戊鼎被重新发掘,并作为献给蒋介石的寿礼运至南京。后来,国民政府离开大陆时,蒋介石也曾经想要将司母戊鼎带走。但由于方鼎实在太过沉重,现场又没有起重机用于搬运,只得留下。建国后,司母戊鼎先是存放于南京博物院中,后于1959年被移至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司母戊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之最,832公斤的方鼎,目前尚无其他任何出土青铜器能与之比拟。而司母戊鼎所表现的青铜器制造技术与艺术成就,更是现今用于了解商晚期历史的重要研究材料。

司母戊鼎身铸有盘龙纹和饕餮纹,四足上也饰以兽面。鼎耳之上有两虎,中间吞噬一人,这在商周时期是很常见的装饰纹样。在商代晚期,以此题材为整体造型的,还有著名的虎噬人卣。先前提到司母戊鼎出土时仅剩一耳的情况,而现今的器耳则是根据另一耳仿制修复后的样貌。

司母戊鼎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体现了商代晚期青铜器冶炼技术的高度。当时的青铜冶炼,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现今学界普遍推测当时是使用“范铸法”制作。而范铸法的浇铸,又是中华文化中独步全球的技术。铸造青铜器是中国特有的技术。在古代文明中,赫梯、罗马等帝国均有青铜器的应用,但都是使用“锻造”成器的方式,而中国古代也有锻造青铜器,但铸造的传统却一直被保流下来。

司母戊鼎的铸造方式在范铸法中被细分为“先铸”,鼎耳在铸造器身之前就会先行制作完成,最后将器耳嵌入模范中,与鼎身一同浇铸成型。而对司母戊鼎进行化学材料分析的结果来看,发现商代晚期的青铜合金技术,与战国时期的有承接关系,直接证明了中国的青铜器冶炼从商至周是连续不断的。

重达832公斤的青铜鼎,也显示了商代晚期青铜器制作技术的进步。至今为止,当时的青铜器铸造过程,仍未被世人揭晓。就从泥模范如何制作就尚未厘清,更别说是泥模范如何安装纹饰带并浇铸成器的过程。

商人迷信,是众所皆知的事情。但具体究竟迷信至何种程度,与原始社会的各种自然崇拜、人鬼信仰是否有所区别,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现今推测,司母戊鼎成于商王祖庚或祖甲在位之时。祖庚与祖甲是商代第24、25任王。两者都为武丁之子,推测其生母应是妇妌,而祖庚是祖甲的哥哥。至于商王当时是在鼎内乘酒、乘水,亦或是摆放牺牲,现今都不得而知。

司母戊

阅读数 1.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