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卫战:明清的生死之战
前因:1.袁崇焕被启用,2.皇太极登基;后果: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前因

1627年袁崇焕被启用;1626年,皇太极登基。

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军号称10余万,避开宁远、锦州,分兵三路突入关内,直逼京师。崇祯急令各地兵马驰援,督师袁崇焕统领诸路援军,成功阻敌于广渠、德胜等门外,是为北京保卫战。

这一年,努尔哈赤去世,其子皇太极登基。皇太极吸取两次败于袁崇焕之手的教训,改变了进攻策略,不再与大明就在山海关附近进行拉锯。

皇太极避开了袁崇焕驻守的辽东,从蒙古绕道,向明朝首都北京发起进攻。

不到一个月时间,皇太极长驱直入,直逼北京城。

袁崇焕得知消息后,立即亲率关宁骑兵奔赴北京。一行人在十一月十六日急行军驰援京师,第二天晚上九点就到了北京城外,并迅速布下防御。

皇太极原本以为已将袁崇焕远远甩在后方,没想到当日侦查竟发现袁崇焕军。满清将士均大惊失色,以为袁督师之兵从天而降。不过皇太极没有停下脚步,于十一月十七日到达了北京城外围,并在京郊扎营。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袁崇焕的时间地图

十一月二十日,满清军兵临北京城下,“北京保卫战”打响了。

当时,守卫北京城有两个重点。其一是德胜门,由大同总兵满桂和宣府总兵侯世禄屯驻。其二是广渠门,由督师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屯驻。

满清八旗则以正黄、两红、镶蓝四旗为右翼;镶黄、两白、正蓝四旗为左翼兵行广渠门。进攻袁崇焕的这满清左翼八旗指挥官阵容可谓豪华。

其中,索尼是未来康熙帝的辅政大臣,一等公爵;莽古尔泰本身就是满清四大贝勒之一,正蓝旗主;豪格是现镶黄旗贝勒,未来靖远大将军,肃亲王;多尔衮就更不必说,他是未来奉命大将军,睿亲王,更是清庭的义帝。另外还有阿济格多铎等人。

而右翼八旗,则是由皇太极亲自率满清四旗及蒙古联军进攻德胜门。

这些领军首脑,将来无不是清朝入关南下的大功臣,此时他们汇聚一堂。满清军发炮轰击后,骑兵冲杀攻城,以饿虎扑食般扑向北京。

袁崇焕,画像

那么明朝军队,就成为板上鱼肉了吗?

显然不是。

战前,袁崇焕特意在广渠门一带挖掘壕沟来阻挡善于奔袭的满清铁骑。另外,袁崇焕还命令手下刘天禄等劫营,但是满清军队防守严密,刘天禄未能得手。

北京保卫战打响之后,广渠门的战事尤为激烈。

袁崇焕命令祖大寿在南,王承允在北,亲自率兵在西,布成“品”字阵型,严阵以待。满清军则分作六队,长刀高举,箭矢如雨,攻向袁崇焕。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他手下的关宁兵殊死战斗。

满清军不敌,只得改换目标突击,将进攻重点转向了列阵北边的明朝王承胤军。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祖大寿的时间地图

如果王承胤与驻守广渠门的袁崇焕合力夹击,祖大寿再从南夹攻,满清军队的密集阵形就将被关宁骑兵三面夹攻,明朝胜券在握。但是王承胤畏敌如畏虎,他见满清大贝勒豪格冲来,脚底抹油直接溜了,袁崇焕北方门户大开。

满清贝勒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看准时机,率领大量满洲兵马和袁崇焕进行了一场短兵相接的白刃战。袁崇焕险些为满兵所砍,后来满清军又发箭雨,袁崇焕和周文郁胸前中数箭,幸亏身穿重甲,箭矢未能穿透。

战至此时,虽然豪格的冲击让王承胤溜之大吉,但是关宁兵并未溃散,而且还以地形优势趁势将豪格合围,拥众冲击,企图将其就地斩杀。

眼见豪格危在旦夕,索尼跃马突入东西冲击斩杀甚众,将豪格救出重围。然而索尼能救一个豪格救不了其他贝勒。此时,不光豪格身陷重围,阿巴泰贝勒和阿济格贝勒也被关宁军围困。

此时,屯扎南面的明朝将领祖大寿看清战场局势,向北突击,与袁崇焕等人形成夹攻之势。祖大寿的夹击顷刻改变战场局势,满清贝勒莽古尔泰等人见战局不利,决心撤退。

这场大战从中午交战开始,一直交战到晚上七点钟太阳落山,血战终于以关宁军的胜利为结果落幕。

后果

1630年9月22日,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结论:战场上的胜利并没有逆转袁崇焕愈加凶险的现状。此战后,满清军大肆散布谣言,意在挑拨袁崇焕与朝廷的关系。最后,崇祯将袁崇焕下狱,凌迟处死。

阅读数 4.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