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
根据《周礼》记载,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的器物,分别是玉璧与玉琮。再根据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呈现方形的玉器,应该称为“琮”。

玉琮王
这是一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玉琮,圆直径约为18公分,高8.9公分,是目前出土最大的玉琮。重大6.5公斤的它,被称为玉琮王。
玉琮王出土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遗址,是被划分在新石器时代的祭祀用器。乍看之下,玉琮王不过就是一块被人工开凿后并打磨成型的玉器。但若是近距离细微观察,便会惊叹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居然有如此高水平的琢玉技术。

在玉琮王的四面八方,均刻有类似人面的纹饰。这种纹饰与中国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或兽面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大大的眼睛为主要特征。但如果仔细观察玉琮王上的“人面”,会发现它背后更有一个人形。现今推测该人形应是当时手持礼器正在进行祭祀仪式的巫师,可以客观的称为“神人兽面纹”,也有人将其称为“神徽纹”。

神人兽面纹的精细,是今人无法想象的。纹饰中的线条极细,据测量,在每毫米间约有5-6根细线。但远在新石器时代,根本没有铁器,甚至连青铜器也尚未开始使用。那么,这么精细的刻线,是要如何在莫氏硬度7的玉石上雕凿出来?
这个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杨博达、杨建芳甚至还有日本学者林巳奈夫,都曾经推测过该纹饰可能出现的技术。有人推测是用利器直接雕刻,可能借用了鲨鱼牙等尖物。另一种说法则称,细线是使用线切割的技术制成。所谓线切割,其实就是拿着一根极细的丝线,搭配解玉砂不断来回摩擦,用线带动沙中石英磨出纹饰。但不论哪种推论,现今仍旧无法复制这么纤细的刻线。
除了细的肉眼无法分明的刻线外,玉琮王本身的器型也让研究人员百思不得其解。玉琮的外形是一个长方体,上下两面各有一圆,琮的中心有一道贯穿的圆洞。玉琮的外形是如何从原始玉料打磨而成的?上下两面的圆又是怎么做出来的?最奇怪的是,硬度7的玉石,是怎么被从中对穿的。

现今学界对良渚穿孔工艺的推测,是以管钻为主。所谓管钻,即是拿一个圆管类的器物,配合解玉砂在玉器表面不断琢磨,最后产生的孔洞。而玉琮王的管钻,又是上下两面相互向内钻凿而成,在琮中心的连接处,有一些误差的现象。而这种特征恰好成为了辨别是否为良渚真器的方法。

管钻对穿示意图
琮与璧在墓葬中的地位崇高,一般而言,墓主的身份越高,用于陪葬的璧与琮也就更多。良渚文化中出土的玉琮王,也直接说明了当时类似国家集团的势力已经产生,有一批人隶属于统治阶级之下,负责制作这种精美的器物。不论是用于佩戴的实用器,还是用于祭祀天地的礼器,都是当时琢玉工匠的心血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