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冤吗?
前因:北京保卫战爆发;后果:松锦之战

前因

1629年,北京保卫战皇太极绕过关宁防线,借道蒙古直逼北京城。袁崇焕率军力阻满清军队于城外。

公元1630年9月22日,抗清名将袁崇焕被崇祯帝凌迟处死。罪名有两条,擅杀大将毛文龙,擅自与满清军议和。此时,离袁崇焕战胜满清铁骑,保全北京城,没过一年。

时间回到去年的十一月二十日,皇太极带着满蒙联军来到北京城外,企图一举拿下北京。袁崇焕组织的军队在城外奋力抗击敌人,血战一日后,清军不敌,撤军。

皇太极在临走前使了一招,他假意对两个被俘虏的太监说,这是袁崇焕和他商量好的入侵之计,随后找了个机会将两个太监放走。

这两个太监逃回皇宫后,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帝当即将袁崇焕投入大狱。九个月后处死。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袁崇焕的时间地图

很多人将袁崇焕比作岳飞,认为他的死是千古奇冤,是昏庸的崇祯皇帝在自毁长城。

可是细看历史我们会发现,袁崇焕的死也许是个悲剧,但绝对不是个冤案。

就先从袁崇焕身上的两大罪状说起。

其罪一:擅杀大将毛文龙。

当时,袁崇焕作为对抗后金的总指挥,名义上毛文龙是他的属下。但是毛文龙自恃功高,根本看不起文官出身的袁崇焕。

袁崇焕以阅兵为由,向毛文龙提出一些更改军制和设官监察的建议,没想到毛文龙拒不听从而且当面言语傲慢。于是第二天,袁崇焕就拿着尚方宝剑,以冒领军饷、不受节制等十二条罪名诛杀了毛文龙,以此立威。

从这一点来说,袁崇焕杀毛文龙罪不致死。

但问题是,袁崇焕事先没有请示崇祯,事后也没有妥善的安置官兵的后策,致使毛文龙手下大将尚可喜投靠了皇太极。明清双方在水军上的较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明军的舰船连港口都出不去,导致战局恶化。

这一条罪名,袁崇焕担得不冤。

其罪二:擅自与满清军议和。

其实,从袁崇焕在1627年宁锦战役战胜满清军队之后,他就一直是个议和派。

明朝末年国库空虚,无法支持边疆长时间的征战,加上边地军民连年战乱,急需休养生息。身在前线的袁崇焕看到了这一层隐忧,认为与满清力战到底于人于己都没好处,力主议和。“力主”到在没跟崇祯打招呼的情况下,三番四次与皇太极通信,犯了大忌。

这一项罪名,袁崇焕也不冤。

袁崇焕

事实上,袁崇焕还有第三项死罪,欺君。正是这没有搬到台面上的罪名导致了袁崇焕的死。

袁崇焕当初被崇祯起用的时候,说五年必收复辽东。

当时崇祯年少即位,对于有胆有识的袁崇焕倾心信赖,特地赐给袁崇焕尚方宝剑和兵部尚书的高位,甚至许诺如果可以五年之内拿下辽东,就给袁崇焕封侯。

可是一年、两年过去了,总也等不到辽东的捷报,反而在1629年等来了皇太极打到皇城北京的消息。崇祯一边令京城戒严,一方面诏令各路人马勤王。

我们看到的都是袁崇焕如何舍身保下北京,可在崇祯眼里,袁崇焕这一路上又犯下了三条不得不杀的大错。

其一,整个辽东地区都是袁崇焕在负责,清军绕过关宁防线直奔北京,这是袁崇焕的重大军事失误。

其二,袁崇焕向崇祯承诺一定不让敌人越过蓟西(今天津周边地区)。可是由于袁崇焕的指挥失误,他将各路军队部署到了其他防线,反而使得皇太极在没有受到阻拦的情况下,长驱直入,直逼北京。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崇祯帝的时间地图

其三,袁崇焕手握重兵,既没有拒敌于长城以外,又没有阻敌于蓟门防线,而是不顾勤王援军不得入城的规定,引兵到了北京城下才展开决战。期间还多次要求率关宁军入城休整,均遭拒绝。他引兵北京,使京城突遭兵祸引起城外绅民的极度不满。于是民怨四起,都说他纵敌拥兵,通敌卖国。这些谣言和议论不断传到崇祯帝耳中,使他对袁崇焕的疑心越来越重。

十二月初一,崇祯帝在平台再次召见袁崇焕,问他擅自诛杀毛文龙等事,袁崇焕无言以对。于是崇祯宣布将其停职,入诏狱收监待勘。

不过崇祯没有因为谣言,也没有因为皇太极的离间计就直接处死袁崇焕。他审袁崇焕整整审了九个月,大明朝的司法流程走了完整的一遍。但由于袁部下的兵变和阉党的推波助澜,最终使袁崇焕走上了刑场。

后果

1640年,松锦之战爆发。满清入关前与明朝的总决战。

结论:袁崇焕死后,明朝边疆已经没有可以御敌的将领,明朝军队一败再败,明朝迅速走向了灭亡。

阅读数 3.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