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锦之战:明朝的末日悲歌
前因: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后果:崇祯自缢于煤山

前因

1630年9月22日,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1640年到1642年,明清之间爆发松锦之战,这是明清之间的最后一场大战。是战,清军倾巢而出,明朝也投入了十三万大军。然而大战还没开始,明军粮草就被清军劫断,军心大乱,开始集体溃逃,最后导致大败。

松锦一战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还要从公元1640年皇太极完成对锦州的包围开始说起。

当年三月,锦州东关守将降清,清军攻占锦州外城,包围了锦州。

锦州守将祖大寿立刻向明廷上报,锦州的米粮顶多支撑一个月,如果清军继续南下,宁锦气脉中断,则明朝的松、杏、锦三城就会变得岌岌可危,朝不逾夕。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祖大寿的时间地图

崇祯皇帝急命洪承畴为主帅,领王朴吴三桂等八位总兵,步骑十三万,火速在宁远集结,解锦州之围。

第二天年四月下旬,洪承畴的军队与清军狭路相逢,双方在乳峰山(松山与杏山的中间地带)激烈交战,明军凭借兵力优势小胜清军。

随后皇太极和多尔衮迅速调整战略,发挥八旗骑兵善于机动和奔袭的优势,围城打援。在派兵围城的同时,调集骑兵突袭明朝援军。

洪承畴见此,统揽军情,认为不宜即刻出兵决战,于是引兵撤回宁远,准备以坚城利炮的战术对抗满清骑兵。

见洪承畴退据宁远,皇太极见招拆招,用挖掘长壕的方式切断了明军粮道,同时用兵让锦州、松山和宁远三地彼此孤立,难以相互支援。

身在锦州的祖大寿有意突围与身在宁远城的洪城畴取得联系,却被逼退回了锦州。

战事开始呈现胶着状态。

与此同时,身在北京的崇祯皇帝极其渴望一场速胜,他强行命令洪承畴立即清理锦州边境。

洪承畴被迫放弃了且战且守的持久之策,在宁远誓师,率八总兵、十三万人,来到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洪承畴的想法是,自己率主力对清军进攻,同时让祖大寿从锦州突围,两面夹击清军。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洪承畴的时间地图

结果,因为此前清军在锦州城外挖了多道壕沟,令祖大寿的骑兵难以突击,再次被逼回了锦州。洪承畴只能单方面同清军作战,结果再次失利,军队也处于进不得锦州,也退不回宁远的尴尬境地。

此时,洪承畴大军内部有人提出先退回宁远,补充粮草和人马后再来解救锦州。不过,洪承畴考虑到来自崇祯的压力,决定与清军背水一战。

然而,洪承畴此时已经镇不住动摇的军心。先是大同总兵王朴率军潜逃,其他各路人马看到也开始回撤。清军看准时机一顿冲杀,明军大败。

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洪承畴兵败被俘至沈阳;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垣,至此松锦大战就这么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细究松锦一战,明朝不战自败的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三点。

第一,崇祯急于求成。

从战术上说,明军长于以弓弩,火器据坚城大量杀伤城下士兵,而清军长于骑兵团快速突击。明军放弃固守坚城而以野战攻击清军,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必败无疑。

洪承畴也是处于这样的考虑,所以决定步步为营,堡垒式推进。然而崇祯皇帝不懂军事,急于取胜,不断催促洪承畴进兵,造成惨败。

第二,士兵战斗力弱。

松锦之战示意图

虽然明军十三万,听起来气势汹汹,但这些人实则来自五湖四海,兵员素质参差不齐,是一支各地拼凑而成的大杂烩。南方士兵来到山海关外,别说作战,适应当地生活条件都是问题。而清军刚刚经历一系列的统一战争,士兵身经百战,又在本土作战,因此战斗力,战力远胜明军。

第三,将帅不和。

皇太极不顾病体也要百里急行军赶到锦州,手下士兵悍不畏死,执行皇太极的决策毫不迟疑。

反观明朝主帅洪承畴手下,八路总兵各有各的想法。在松锦之战前期还能规规矩矩的打,当补给被皇太极切断后,几个总兵不按约定时间出兵,甚至自己率先逃跑,使明军自乱阵脚。

洪承畴的失误,实质上反映出明朝后期根本没有良将的尴尬境地。几乎每一次大的军事行动,都有将帅不和,出工不出力的问题,统一指挥和各路奋勇都不够。

如果按洪承畴计划统一突围,在明军主力尚在、清军包围并不紧密的情况下,明军不会败得这么惨。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明朝的灭亡谁也拦不住了。

后果

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

结论:这场战争让曾经不可一视的明王朝一败涂地,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清朝的八旗铁骑却打开了山海关,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统治。

阅读数 4.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