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蜀军五虎上将关羽败走麦城,最后死在孙权手上。自此孙刘联盟彻底决裂,刘备在“极度愤怒”的状态下,挥师70万大军讨伐孙吴,史称“夷陵之战”。
这场战役的导火索,是兵败被杀的关羽。而抓到关羽的人,不是夺取麦城的吕蒙,也不是“喜欢用火”的陆逊。而是在临沮生擒关羽、关平父子的朱然。
朱然可以说是小说《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描述相差最多的一位角色。朱然最后官拜大都督,封为当阳侯,是吕蒙在临终之时认为可以担当大任的将领。在《三国演义》中,朱然被罗贯中描写为在夷陵之战中死于赵云之手的败将。但实际上,朱然不止没有战死于夷陵,还与陆逊抗击刘备70万大军。朱然甚至领兵突击蜀军,使得刘备最后只能败退。朱然可以说是夷陵之战中的关键人物。
在朱然晚年,陆逊已然逝世,诸葛亮等功臣名将也都早已翻篇。在吴国中,朱然是唯一建在者。最后朱然在公元249年去世,孙权为其穿素服举丧,悲痛不已。朱然是孙权继吕蒙、凌统之后,最关心的将领。

虽然朱然在《三国演义》中被扭曲,但历史终究会还他一个公道。现存与朱然最相关的,自然是位于安徽马鞍山市雨山区的朱然墓了。朱然墓呈南北走向,墓中格局完备,以阶梯式墓道、甬道、前室、过道、后室组成。朱然墓是目前东吴墓葬的考古发现中,最能反映孙吴政权统治阶级墓葬特点的一座。从中出土的漆器,更是精美绝伦。
朱然墓早年已被盗掘,许多精美的陪葬品不知所踪。但是在仅存的140余件漆器中,就有两件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的名单中。这两件雀屏中选的漆器,分别是:“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与“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朱然墓中出土的漆器,多有彩绘图案,题材有花鸟、祥瑞、现实生活与历史故事。历史故事则多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例如:季札挂剑、百里奚会故妻、伯榆悲亲等。漆器背面铭有“蜀郡作牢”的文字,说明漆器源于四川,直接表明了蜀、吴两国之间器物的交流。

季札挂剑图漆盘
除了陪葬品精美外,朱然墓本身的墓室结构也已经不同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纷乱,最后司马一族取得天下,建立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葬式,与两汉已经有所差异。汉代葬制讲究厚葬,而历经三国乱世之后,逐渐转变为薄葬。曹操、诸葛亮、张昭等名人下葬也都是如此。到了六朝时期,世家大族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而朱然墓所在之处,正好有4个墓地,已经具备了聚族而葬的特征。

朱然墓的墓室也是有所各种讲究的,就连砌砖也采用了“三顺一丁”的砌法。每块砖上还有模印篆书“富且贵至万世”、“富贵万世”、“富且贵”等铭文。

朱然墓中出土众多的漆器与陶器,直接反应了当时陪葬品与社会用品的改变。在商周之际,陪葬品自然是以青铜器、玉器为主。高等级的墓葬中,玉器与墓主贴身,而棺椁之外皆摆放青铜器。到了汉末,青铜器逐渐成为大众使用的实用器,原本象征权力的功能开始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精美的漆器与陶器。
这座吴国大都督的墓葬,填补了许多关于三国时期的空白。由于朱然墓中出土了木刺与木谒,这两者都类似于名片的概念。只是木刺主要用于亲朋好友与平辈之间,而木谒则是以下对上使用。这两种“名片”上,都明确记载了朱然之名:“□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杨朱然再拜”、“弟子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有了明确的墓主身份,使得许多出自该墓的考古材料都可直接运用,是当时极为重要的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