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经被扣事件:贾似道的功与过
前因:蒙哥去世;后果:南宋灭亡。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前因

1259年8月,蒙哥去世。忽必烈忙于与阿里不哥争汗位,与南宋议和。

1260年5月21日,元朝国信大使郝经奉元世祖忽必烈的命令,赴南宋议和,要求宋朝履行鄂州城下之盟的承诺。

这一变动可吓坏了南宋权臣贾似道。要知道,这里的“鄂州城下之盟”,在贾似道口中可是鄂州大捷。

所谓的大捷,其实是忽必烈一方的大捷。去年年初一开始,蒙古人就大军南下,渡过了长江,占据好多南宋的州县。其中鄂州(今武汉武昌)也在11月份被蒙古人强攻了下来。贾似道身为丞相兼枢密使来到前线督师。

贾似道其实还是有些能耐的,他在这里死守城池,给忽必烈造成了一定的军事压力。忽必烈曾由衷感慨道:“我手下怎么没有如贾似道这样的奇才呢?”

恰在此时,忽必烈率军撤退了。为什么呢?

蒙古大汗蒙哥在攻打南宋途中去世。这事儿大概发生在8月,忽必烈其实也在第一时间得知消息,但并不相信。一直到11月收到妻子察必的密信后,才决定撤军。

这时他想到了对阵的贾似道此前曾多次派密使前来求和,都被自己劝了回去。贾似道也闻听到蒙哥的死讯,知道这是求和的最好时机,便提出非常合适的条件:划江为界,一年奉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条件。忽必烈欣然同意。

可是,贾似道并没有将实情告诉南宋皇帝,反而借着忽必烈的军队撤出鄂州,谎称自己在鄂州取得大捷。

蒙古人攻打南宋路线图

此时忽必烈的使臣郝经的到来,还是专为盟约而来,眼看他的谎言就要被戳穿。于是,贾似道一不做二不休,将郝经直接扣押了起来,关在真州(今江苏仪征)。

当然,贾似道扣押郝经也不能完全没有理由,毕竟两国交战还不斩来使呢。贾似道给出的理由是元朝大将李璮[tǎn]兴兵犯境。

这事儿是真的吗?还真不假。忽必烈身边有个人名叫王文统。他有些能力,但就是善妒。忽必烈最后决定撤军也是听从了郝经的意见。郝经劝忽必烈先与南宋议和,北上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平定北方再图大业。郝经的被重用被王文统妒忌,便私下指使将军李璮侵扰宋境,希望借助南宋破坏这场议和。

郝经是大儒,以兴复斯文,道济天下为己任。读书则专治六经,潜心理学,涉猎诸史子集。所以,被扣留的他不但决绝了南宋诱降的种种诱惑,也没有郁闷而死,反而常常为身边人讲学。

另外,忽必烈也忙于和阿里不哥争汗,无暇处理南宋的事情。这一扣押,就是16年。

据史料记载,他在被关押期间,被杜绝与外界往来。郝经无奈,只好想了个办法,挑选了一只用来吃的大雁,在大雁的腿上绑一个纸筒,纸上写“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打算大雁传书,向忽必烈报告自己的近况。这一年是1274年。很凑巧的是,这只大雁被元朝的老百姓射落,交给了朝廷。

郝经此举,实则模仿汉朝出使匈奴的苏武。当年他被匈奴人扣押了19年,誓死不降。汉昭帝派人和亲并向匈奴人讨要苏武。匈奴人谎称苏武已经死了。但汉人早得知苏武仍活在世上,便派人谎称大汉天子曾射落一只大雁,大雁足系苏武亲笔所写帛书。匈奴人自知理亏,另外也以为这是上天的旨意,便放了苏武。

苏武牧羊

不管郝经此举是否属实,但郝经被南宋一直扣着,忽必烈也不能不过问,某种程度也的确成为忽必烈南下灭宋的借口。于是,忽必烈在处理完争汗的事情以及内乱后,于1274年再次出兵南下。与此同时,元朝礼部尚书中都海牙及郝经之弟行枢密陪都事郝庸出使南宋,询问郝经的事情。军事上打不过,情理上理亏,南宋不得不将郝经礼送出境。最终于1275年4月,郝经回到了元大都,并受到忽必烈极高的礼遇。

只不过,常年受关押的他,在路途见染得重病,4个月后就病逝了。忽必烈封郝经冀国公,谥文忠。

后果

郝经事件反映了南宋朝廷被权臣贾似道控制的事实,南宋灭亡可以被推迟,但已是无法改变的结果。

结论:郝经的此次出访,改变了郝经的命运,但无法改变南宋最终被元朝灭亡的命运。1279年3月19日崖山海战失败,宋军全军覆没。南宋朝臣陆秀夫将国玺绑在幼主身上,背着他跳海自尽。南宋灭亡。

阅读数 2.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