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这句电视影集中经常出现的话语,出自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那么,浮屠究竟又是什么?造7级浮屠又有多伟大?
所谓浮屠,源于梵语。它可以有两种解释:原为佛陀之意,是梵文“Buddha”的音译;后来逐渐转变为佛塔之意。而佛塔/的本初就是为了供奉佛祖舍利的,见舍利如见佛本身。因此,建造七级浮屠,也就意味着建造了七层舍利塔般功德无量。

佛塔在印度的原型,是类似土丘的窣堵坡。佛教刚传入中国时,有形同覆碗的覆钵式塔,后来逐渐加入中国建筑元素,开始层累、出现外檐。佛塔内部则依旧存放舍利、经卷或法器。而若是提到浮屠,就不能不提到藏于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的铜浮屠。

铜浮屠
铜浮屠又可称为鎏金浮屠,是唐代金银器。1987年法门寺塔清理旧塔残基时,意外发现了唐代地宫。而地宫中,就藏着这间铜浮屠。法门寺地宫内的宝物,看起来就像“俄罗斯套娃”,一层扣一层。铜浮屠是藏于阿育王塔内的,而浮屠之内又藏有一件小银棺,棺内又藏有一件舍利。从外而内依序是:阿育王塔>铜浮屠>银棺>舍利,相当于四层套娃。

阿育王塔

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

舍利(影骨)
法门寺塔中目前共发现4件舍利,其中一件为真正的佛祖舍利,其余三件都是影骨。影骨是为了保护真身而仿制的舍利,就像是以假乱真的替身。但不同的是,影骨的地位等同于真身,寺庙的僧人也会如同对待真身舍利一般供奉影骨。这些舍利都被精心包装,放在层层包覆的容器中。除了上述的铜浮屠,甚至还有“八层套娃”的八重函。

八重函(第8重为檀木盒,已毁)
铜浮屠的通高53.5公分、座宽28.5公分,重约7公斤,整体为铜质,器表鎏金。铜浮屠制作精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佛塔具有的特征应有尽有。铜浮屠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基为须弥座,向上三层渐收。塔身四面各开一门,门外左、右各列一力士。塔刹高耸,具有宝盖、宝珠、相轮等各种塔刹特征,皆制作精细。

守门力士
法门寺的建寺时间,至唐代就已无法考据。但可以得知的是,在明代关中大地震发生时,法门寺塔被震毁。明万历七年,神宗赐数万银两再建法门寺塔。因此法门寺塔有唐塔与明塔两种样式。唐塔的地基较明塔为大,但高度较矮。出土的铜浮屠,正好是法门寺塔唐代建筑最好的建筑模型。也因此,法门寺博物馆珍宝馆的原型,就是借鉴了铜浮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