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希波战争:最后一战
前因:萨拉米海战;后果:签订《卡利阿斯合约》

前因:

萨拉米海战

公元前479年,希腊联军的指挥官、前任斯巴达国王的侄子波桑尼亚,率领十万大军在普拉提雅地区。他面对联军将士郑重宣誓:我将战斗最后一刻,我要把自由看得重于生命,我要和队长、将官同生共死,在战友们阵亡时收遗体,绝不抛下任何一个人。

虽然此时波桑尼亚有些担忧战局,但是他坚决不能在士兵面前表现出来。上一次萨拉米海战,他们占据天时地利的优势,以少胜多,获得了胜利。可是希腊并没有完全摆脱波斯帝国的威胁,这一次薛西斯准备在陆地开战,他任命马尔东尼斯为统领,带着帝国最精锐的骑兵,还有30万大军准备在陆地开战。

其实波桑尼亚也没有想到,波斯大军的进攻,来得这么快,他担忧的有很多方面,比如,希腊联军根本没有骑兵,可是波斯的骑兵非常厉害,还有,雅典和斯巴达的联盟也不牢固。

早在公元前479年春天的时候,马尔东尼斯就想出了一个计划,想方设法让雅典和斯巴达产生矛盾。他派出使者,代表波斯单独向雅典提出联盟,并且给雅典一定的赔偿金。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波希战争的时间地图

此时的雅典卫城早就被波斯占领了,雅典军队在萨拉米海湾驻扎,平民百姓在斯巴达地区避难,听到使者的提议,雅典的代表非常愤怒。

“为什么要联盟,还不是想把我们雅典彻底变成波斯的地盘,我们早晚有一天会夺回属于我们的雅典。”

马尔东尼斯一开始还期待着雅典回心转意,后来发现雅典人铁了心,不肯和波斯联盟,派骑兵不断骚扰雅典人所在的地区,又把雅典卫城还保存的建筑全部烧毁。

雅典人苦不堪言,他们知道和波斯的这一仗不可避免,就派人到斯巴达地区,寻求盟友的帮助,准备一起出兵,迎战波斯大军。

雅典的使者到了斯巴达地区,没想到斯巴达此时正在过节日盛典,国王和城邦的人们只顾着庆祝节日,根本没空搭理使者。

使者虽然非常着急,但还是表示尊重斯巴达的习俗,等着过完节日再谈军事。好不容易等斯巴达过完了节日庆典,终于等来了国王的回复,“斯巴达的步兵已经出动了。”

使者越想越不对劲,看起来斯巴达明明已经准备好要作战了,怎么隔了那么长时间才回复,要知道雅典人不断波斯骑兵骚扰,提前一天反击就能让他们少吃一点苦。后来他才知道,原来庆祝节日只是一个幌子,实际上斯巴达人正在抓紧时间做防御阵地,万一前线战败,还能在这里抵抗一会儿。

雅典人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非常不满,但是大战在即,也没时间再去计较了。

波斯大统率马尔东尼斯带着帝国最精锐的骑兵、步兵奔赴战场。希腊联军指挥官波桑尼亚也带着雅典和斯巴达部队在普拉提雅集结,两方势力僵持不下。

八天过后,希腊联军有点撑不住了,因为他们的粮食需要翻山越岭才能送过来,偏偏波斯骑兵袭击了一个山口,把运粮队的人全部杀了,这让希腊军队过得更艰难了。

波桑尼亚不想再等下去了,想要速战速决,但是他面对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希腊联军多步兵,绝对不能在平原地区和波斯骑兵交锋,那样毫无胜算。波桑尼亚只好把军队驻扎在山区地带,等待一线生机。他先排除一支射手部队,斩杀了波斯骑兵的头领,希腊联军士气高涨。

马尔东尼斯也不甘示弱,派人把希腊联军赶出水源地,并且污染了水源,彻底断了希腊联军的水源供应。

波桑尼亚非常无奈,立即开会,准备连夜转移到普拉提雅附近的一个新阵地。

描写第三次希波战争的图画

马尔东尼斯清晨起来,一看希腊战线空无一看,赶紧出兵追赶,两军狭路相逢,终于在正面战场碰到了。

波斯士兵用柳条大盾构筑一道防线,希腊士兵在山坡上,利用这个优势拿长矛向前冲,摧毁了柳条盾。希腊人武器更先进一点,波斯骑兵在山区发挥不了优势,步兵的柳条盾还被毁了,根本无法抵挡希腊长矛、长枪的攻击,很快败下阵来。

马尔东尼斯被当场击杀,剩下的波斯士兵溃不成军,希腊将士们越战越勇。

“我们胜利了!”波桑尼亚大声呼喊。

他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把全体阵亡将士埋葬在普拉提雅境内,每年胜利日,希腊联邦们都会到普拉提雅举行集会,开展一些纪念祭祀活动。

波斯帝国每回都是集结大军,气势汹汹地赶来,最后夹着尾巴离开,这一次,他们陆地上也战败了,再也不用担心波斯帝国入侵希腊联邦了。但是麻烦还没有结束,前面也提到了,雅典和斯巴达早就互相心生不满了,共同的敌人波斯已经被击败了,那接下来就是两方开始算账了。

后果:

签订《卡利阿斯合约》

结论:波斯帝国的陆军主力完全被歼灭,武力入侵希腊以失败告终,逐渐衰亡。希腊彻底控制了爱琴海区,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阅读数 3.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