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据传为蔡文姬作,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胡笳十八拍》是中国古乐府琴曲歌辞,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是一首由十八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原载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以及朱熹《楚辞后语》卷三,两本文字小有出入。其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
作者介绍
蔡文姬,原名蔡琰,汉末三国时期才女。能文善琴,是东汉名儒蔡邕的女儿。东汉末被胡人所掳,留居塞北草原十二年,最后才被曹操赎回。文姬归来之后,因为思念儿子、悲怜自身遭遇,相传这首《胡笳十八拍》就是她在重返中原故土的途中,百感交集,借用匈奴少数民族地区的胡笳音调创作的琴歌作品,陈述她内心无尽的悲愤。

蔡琰(蔡文姬)
蔡文姬自幼便在家庭的艺术环境中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从小就有着过人的音乐和文学天赋。。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后回家。东汉末中原大乱诸侯割据,原本归降汉朝的南匈奴趁机叛乱,她为匈奴左贤王所掳,生育两个孩子。曹操统一北方后,花费重金赎回,嫁给董祀。
艺术赏析

清代画家周慎堂绘《文姬踏歌图》
《胡笳十八拍》以感人的音调诉说了蔡文姬一生的悲苦遭遇,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发了对祖国、乡土的思念和不忍骨肉分离的强烈感情。
《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用胡笳的音调翻入古琴中而创作的具有新颖风格的音乐,诗中有“胡笳本自出胡中,绿琴翻出音律同”,“笳一会兮琴一拍”等便是汉匈音乐融为一体的证明。全曲气贯长虹,感情深沉,完整统一。

蔡文姬
《胡笳十八拍》采用宫、徵、羽三种调式,共18段,两大层次。前一层十拍诉说身在胡地却时刻思念故乡;后一层描绘离开胡地之时,与幼子惜别难舍的隐隐哀怨。
第一拍概述了蔡文姬悲苦的人生历程,又隐约透出对平生生不逢时的感叹,其中两个三小节的乐节是全曲的核心,该曲以此为基调衍生出其他的旋律。第一拍为之后的各段音乐奠定了发展基础,其情绪起伏明显。
第二拍出现装饰性的变化音,使得其心绪表现得更为明显。直到第十拍,作品将蔡文姬离乡的悲苦情感逐渐深化,使得整段乐曲更为完整,形成第一部分。
第十一拍、第十二拍是全曲的转折,尤其是第十二拍,它是唯一的音调欢快明朗的段落,抒写民族的欢乐,归国的喜悦。音乐从高音开始,节奏较宽广,构成一个舒展的乐句,这段旋律音区较高,表现了异常激动的情绪。
第十三拍至第十七拍是乐曲的第二部分,仍以抒发悲情为主,主要表现对年幼孩子的思念。第十八拍是全曲尾声,在激情中结束全曲。
《胡笳十八拍》叙述蔡文姬不幸处于乱世,为匈奴人俘获,深沉地眷恋乡土,但一旦要离开居住十二年的塞外,抛别亲生的两个儿子,又有难言之隐痛,抒发了那种撕心裂肺的悲怨之气。

南宋李唐绘《文姬归汉图》
琴曲的感情有时凄惶伤感,有时好似捶胸泣血,表现了极其强烈的悲楚心情。郭沫若认为“这把天地神祗都诅咒了,感情的沸腾、着想的大胆、措词的强烈、形式的越轨,都是古代人所不能接受的,思想大有无神论的倾向,形式是民间歌谣的体裁,既有伤乎‘温柔敦厚’的诗教,而又杂以外来影响的胡声......”
在音乐方面,它具有非常浓郁的抒情气息,汉匈音调糅合一起犹如水乳交融,音乐形象十分鲜明。旋律富于起伏,高则苍悠凄楚,低则深沉哀怨,上下跳跃,对比极其强烈。全曲以三小节构成的乐节为主,每乐节结束前常有同音重复,节奏较稳定。常采用大、小调交替,同主音不同调式的交替。全曲没有更长的拖腔,与古代歌曲一字一音的质朴风格相符。总之,音乐与歌辞珠联璧合的无穷韵味、匈奴音乐高亢辽阔的风格、古琴弹奏的独特技法,都使《胡笳十八拍》这首琴歌光彩四溢,感人至深。

《文姬归汉图》
《胡笳十八拍》鲜明地反映了当时战争动乱的社会特征和民族之间难以分割的骨肉之情,在音调方面又有着汉匈交融的特色,无论在诗歌还是音乐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这样的作品,如果没有血泪交织的生活体验,没有博通汉匈的音乐修养,没有高超精深的作曲技巧,是很难写出来的。
不过,关于《胡笳十八拍》的作者是谁,中国文学史上历来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是当年曹操迎回汉家的蔡文姬,有的学者却持相反的观点,更有学者认为是董庭兰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