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璮之乱:忽必烈对汉人失去信任
前因:蒙哥汗去世;后果:王文统被杀。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前因

蒙哥汗去世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四川去世,忽必烈阿里不哥随后就汗位展开争夺。

1261年,益都行省长官李璮[tǎn]起兵,公开反对蒙古大汗忽必烈的统治。忽必烈平定了李璮之乱,从此对汉人官僚失去了信任。

李璮出身于军阀家庭,其父亲是金朝统治下的汉人武装首领。蒙古灭金以后,李璮的父亲就归顺于蒙古了。父亲死后,李璮接班,承袭了益都首领一职,并接管了军队,在山东地区拥兵自重。

李璮虽身居高位,却没有多大才干。他为人还比较自负,野心勃勃,妄图称霸天下。

李璮像

1259年,为扩张势力,李璮主动向南宋进攻,夺取了海州(今连云港内)等城。这个举动,将李璮的野心暴露于世人眼中,并引起了忽必烈的警觉。

忽必烈知道李璮有野心,不知满足,就在称汗之后马上封他为江淮大都督,还提拔他的岳父王文统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宰相)。

面对这些荣宠,李璮内心却不为所动,他早有自己的算盘:忽必烈自称大汗后,与阿里不哥为汗位争得你死我活。若能趁此机会起兵反叛,那么忽必烈就会处于两线作战的状态,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本着这样的思路,李璮就加紧活动,为起兵做准备。

他给忽必烈上书,谎称自己抓了个南宋的奸细,听奸细说南宋要调兵遣将,攻打益都。

打着防备南宋的名义,李璮请求修缮城墙,早做准备。忽必烈听后,没有多想就同意了,还特意赐给他白银三千锭,并让驻扎在益都的蒙汉军队都听李璮的指挥。

李璮随后就用这笔钱加固益都城防,储存粮草,名义上是防南宋,实际上是为造反做准备。

1261年冬天,忽必烈亲征漠北,离开了中原地区。

忽必烈出征图

李璮觉得此时中原守备空虚,正是造反的好时机,就公开反叛。他先把自己辖境内的蒙古守军杀了个精光,随后又把涟水(今江苏淮安内)等城献给了南宋,想以此得到南宋的支持。

忽必烈听说李璮叛乱的消息后,就赶紧召谋臣姚枢商量对策。姚枢给忽必烈分析了李璮可能采取的动作,他说李璮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战略,是趁着忽必烈北征这个机会,直捣燕京,扰乱人心,这是上策;第二种战略,是和南宋联合,打持久战,让蒙古军队疲于应付,这是中策;第三种战略,是出兵济南,然后等着其他军阀的响应,这是下策。

忽必烈听后,连忙追问:“贼人(李璮)会选择哪个策略呢?”

姚枢断然回答:“会选下策。”他深知李璮有野心,却没有足够的魄力和谋略,所以肯定不会选“上策”。李璮曾与南宋抢夺地盘,现在要和南宋结成牢固的军事同盟,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所以“中策”也实现不了。

忽必烈见姚枢如此肯定,就下了两道诏令,第一道是派大将阿术等人去镇压李璮;第二道是命济南路万户张宏,修城备战,防备李璮的进攻。

忽必烈的第二道诏令正在路上,李璮就从青州出兵,攻占了济南。

阿术听说后,立即领着军队赶到了济南附近。李璮听说蒙军来了,就率领军队出城迎战。交战时,李璮的军队占了上峰,把蒙军击退了,还趁机抢了他们的辎重。

李璮等人志得意满,班师回城。在途中,突然遇到了大量的蒙军,遭到了严厉的截击。蒙军早有准备,把李璮等人打得措不及防,杀了他们4000余人。李璮率领残余力量,退回到济南城内,再不敢轻举妄动。

忽必烈

没多久,平叛的十几路蒙军先后抵达了济南城,把李璮围了起来。

李璮一心等着其他汉人军阀响应自己。不过,他想得太简单了。当时的汉人军阀,亲眼看到了蒙军的强悍,哪敢轻举妄动?再说,忽必烈管理中原事务以后,逐渐地实行汉法,也得到了汉人的归顺。

因此,很多汉人武装势力,不仅不帮李璮,反而在忽必烈的督责下,讨伐李璮。

在此情况下,李璮的军队只能日夜据守,坐吃山空。食物都被吃光后,将士们不得不就着盐,再吃人肉。

李璮最后走投无路了,就命大家弃城投降,自己则跳湖自尽。湖水太浅,李璮没死成,最后被蒙军活捉了。

不久,忽必烈就把李璮处死了。从此,蒙古统治者对汉人失去了信任,开始在北方实行兵、民分治,禁止汉人带兵等策略。

后果

王文统被杀

1262年,王文统被认定为李璮之乱的同谋,被忽必烈处死。

结论:李璮之乱是元朝建立以前,汉人军阀拥兵自重的结果。它使忽必烈对汉人失去了信任,促使元朝对华北地区加强控制,采取了压迫汉族的统治策略。

阅读数 3.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