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韩山童起义;后果:朱元璋称帝。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前因
韩山童起义
1351年,韩山童利用白莲教做宣传,计划在颍州(今安阜阳市内)起义。
1366年,小明王韩林儿因坐的船翻了,溺水而死。他的死因,在历史上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意外死亡;有人认为是朱元璋谋杀致死。
韩林儿,本是红巾军首领韩山童的儿子。韩山童死后,刘福通成了红巾军的实际首领,并拥立韩林儿为帝,建立了宋政权。宋政权打着“复兴宋朝”的旗号,想号召汉族百姓反抗元朝的统治。
从此,韩林儿以小明王自称,但实际上只是刘福通扶持的傀儡。明王,是白莲教宣扬的类似“救世主”的形象。韩林儿按照白莲教的理论,暗示父亲是明王,自己是小明王。

影视剧中的韩林儿
小明王的政权建立后,树大招风,多次遭到朝廷的猛烈围剿。
1362年时,刘福通和韩林儿险些被元军逮住,不得不跑往安丰(今江苏省东台市内)暂避风头。
到了安丰,韩林儿以为自己已脱离了险境。没想到的是,他又掉入了虎口。
安丰,紧邻另一起义军首领张士诚的地盘。张士诚以江苏为根据地,自称吴王。他见小明王韩林儿躲在安丰,就落井下石,想趁机干掉红巾军。
张士诚命部下吕安,把安丰城给团团围住。红巾军被困在城里,弹尽粮绝。小明王韩林儿没有主见,又缺乏谋略,事事依赖刘福通。他只知道坐在城里唉声叹气,暗自流泪。
刘福通身为宋政权的实际控制人,此时必须要想办法脱险。他思来想去,决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曾借着红巾军的旗号反元。在名义上,尊小明王为帝,曾被小明王封为江南行省丞相。
朱元璋接到刘福通的求救信息后,一时拿不定主意。他的起义军一直发展得不错,和小明王的红巾军却没有直接交集。
不帮吧,说不过去。毕竟自己尊小明王为帝,名义上,是小明王的臣子。朱元璋很犹豫,就召集谋臣刘伯温商量此事。

影视剧中的刘伯温
刘伯温建议朱元璋不要草率出手。他说,如果把小明王救回来了,那接下来如何安置他就成了问题。
朱元璋听后,就对刘伯温说,如果现在不救韩林儿,那么安丰就会被张士诚吞掉,张士诚的实力就会大增。
基于这种考虑,朱元璋决定出兵相助。
他亲自带兵,向安丰城奔去。到安丰后,朱元璋和吕珍展开了战斗。朱元璋的军队,平日里号令严明,战斗力又强,很快就把吕珍打败了。刘福通在战乱中,不幸被杀。韩林儿则获救了,安安全全地出了安丰城。
朱元璋此时,准备以君臣之礼对待韩林儿,还打算把他接到应天府。
刘伯温知道后,马上阻拦,说:“韩林儿只是一个放牛的小子,把他供起来干什么?”
朱元璋听后,问刘伯温自己应该怎么办。刘伯温就秘密地向朱元璋表示,现在天命所归,在朱元璋而不在小明王韩林儿。他建议朱元璋,应该先打附近的起义军首领陈友谅,再干掉张士诚,然后一统天下。
朱元璋听到这,领会了刘伯温的意思。他也想称霸天下,可此时,并不是他暴露野心的成熟时机,他依然得在表面上尊韩林儿为帝。
随后,朱元璋就派人把韩林儿安置在了滁州。在那,朱元璋让手下给他建造了宫殿。还安排了新的宦官仆从,替代了韩林儿身边的旧人。这些新人,名义上是伺候韩林儿的。实际上,都是朱元璋监视和控制韩林儿的眼线。

成为皇帝后的朱元璋
韩林儿虽没有什么大智慧,但也不傻。他知道自己无兵无权,就是倚靠朱元璋,寄人篱下罢了。因此,他对起义军的事不太干预,遇到事就让人去找朱元璋商量。
到了1366年,朱元璋发展得已如日中天。为了更好地控制韩林儿,他就派部下廖永忠把韩林儿接过来,和自己待在一块。
廖永忠接到韩林儿后,陪他一起坐船赶往应天府。途中,韩林儿坐的船突然翻了,韩林儿掉进了水里,活活淹死了。
这段历史颇有争议,有的认为韩林儿是被朱元璋谋害致死;有的认为朱元璋没有害人的意思,而是廖永忠自作主张;还有的,则认为韩林儿之死就是单纯的意外死亡。
后果
朱元璋称帝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帝,以大明为国号,建立了明朝。
结论:小明王之死,是元末起义军势力消长、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它在客观上,为朱元璋称帝提供了一个名正言顺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