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迎祥起义:第一代闯王的崛起
前因:王二起义;后果:李自成建立大顺。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前因

王二起义

1627年,陕北农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饥民,率先发动了反明起义。

1628年,高迎祥聚集民众,在陕西安塞(今延安市内)掀起了反明起义。起义中,高应祥被推举为“闯王”,后因负伤被明朝俘虏。

高迎祥原是陕北的农民,生活于明朝崇祯年间。当时明朝已江河日下,政治腐败,还频遇天灾。高迎祥的老家,久旱不雨,灾民遍地。

按理说,灾情应得到朝廷的重视,灾民也应得到赈济。可是,朝廷不管民间死活,该收的赋税一个都不少。这激起了陕西灾民们的强烈不满,不少灾民私下里都说,与其坐着被饿死,还不如当强盗呢。

说归说,真敢这么做的没几个,而高应祥却敢。

高迎祥是第一代闯王,他死后,李自成接替他成为闯王

高应祥曾经干过贩马的买卖,善长骑马,体力惊人。凭借着一身的本领,外加过人的胆量,高迎祥逐渐萌生了反意。

1628年,高应祥召集附近的灾民,在老家正式起事。起义成功后,高迎祥又响应陕西地区的其他起义军首领,一同向山西挺进。到达山西后,高迎祥等人已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队伍共有二十多万人,被分成了三十六个营。

各路起义军中,府谷(今陕西府谷县)的起义军首领王嘉胤,最有威望。他是率先起事的,一直得到高迎祥等人的拥护。

遗憾的是,王嘉胤出师不利,刚到山西就被叛徒害死了。没有了王嘉胤,高迎祥就成了各路义军中的首领,被众人推举为“闯王”。

闯王高迎祥领着20万民众,吸引了各路草莽英雄的注意。大家纷纷领着军队,主动依附于他。其中,包括了高迎祥的外甥李自成,定边县(今陕西定边县)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等人。

经过不断的扩充,高应祥的队伍已达到十三家七十二个营,可谓声势浩大。起义军此时,纪律较为严明,声称“杀一人如杀吾父,淫一女如淫吾母”。别看他们的口号直白,又不怎么文雅,却得到了下层百姓的强烈拥护。

李自成

高迎祥的起义军,随后转战于陕西、河南等多地,一路上势如破竹。

1635年,起义军为了对抗朝廷的猛烈围剿,就在河南荥阳举行了军事会议。

会上,大家各抒己见,商讨接下来的战略。一些人慑于明朝的力量,流露出了畏惧的情绪。李自成则站出来,鼓舞众人的气势,说:“危急之时,一个人都应当奋力抵抗,何况我们有十多万人呢!”

众人听后,没有反驳。李自成又说话了,他建议采用“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战略,反击明军。

高迎祥听后,十分认同,就按照李自成的战略出兵。

起义军随后分成了不同的部分,各自出兵。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三人集结在一起,共同作战。他们发现明朝在河南以东的守备空虚,就趁虚而入,直捣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

攻克凤阳后,起义军俘获了凤阳知府,并当着百姓的面,历数知府的罪行,把他处以死刑。张献忠又把战利品和府库里的粮食,分给当地的贫苦农民。

这还没完,起义军随后把满腔愤恨都撒向了老朱家。他们和当地百姓一起,砍光了皇陵旁的松柏,还拆了朱元璋出家的龙兴寺,又把朱家的祖坟烧了个精光。

这个消息,传到了京城。崇祯皇帝听后,如五雷轰顶一般,跑到太庙里痛哭。崇祯皇帝即刻下令,命官员们脱去花里胡哨的衣服,都换上素色的衣服办公,以示哀悼。

崇祯皇帝像

经此一事,朝廷对起义军更不敢轻视,早已派洪承畴孙传庭领兵,杀向起义军。李自成因与张献忠不和,已分兵出去,独自奔向了甘肃。洪承畴和孙传庭就分工合作,前者负责对付李自成部分,后者则主要对付高迎祥部分。

高迎祥此时,正位于陕南地区。他被明军打得人困马乏,为摆脱困境,想走小路攻克西安,给明军来一个突然袭击。

孙传庭分析了战局后,预料到高迎祥会来这招,就在他必经之路埋伏了兵力,准备守株待兔。

高迎祥以为自己的计划周密,就按先前计策,走进了明军的包围圈。明军的伏兵随即出动,与起义军激战。

交战时,天降大雨。高迎祥的军队又断粮多日,人马处于半饥饿状态,在战斗中使不出力气。

眼看着明军的攻势越来越猛。关键时刻,高迎祥的部下又倒戈叛变了,还把他的坐骑拉跑了。高迎祥受了伤,被明军活捉在地。

不久,朝廷就把高迎祥处死了。李自成则接替了他的名号,成为了第二代“闯王”,继续领导反明起义。

后果

李自成建立大顺

1644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以永昌为年号。

结论:高迎祥起义,规模浩大。它一方面整合了陕西地区的起义力量,一方面极大地动摇了明朝的统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阅读数 3.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