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 二胡曲:《空山鸟语》
《空山鸟语》是中国近代音乐家刘天华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其初稿写于1918年,十年后才定稿。标题采自于唐王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寨》)。

《空山鸟语》初稿写于1918年,十年后才定稿。在此曲中,刘天华创造性地运用三弦拉戏式的模进手法,描绘了深山幽谷,百鸟嘤啼的优美意境,是一首极富形象性的作品。1993年获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

国画《空山鸟语》

这首曲子是刘天华先生十大名曲里技巧最难的一首。刘天华先生把古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改为“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刘天华先生的故乡江阴有一座山叫黄山,满山都是竹林,鸟语花香,非常美,这首曲子就是作者根据当时的情景创作而成。

作者介绍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

刘天华先生

1912年刘天华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32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歌舞引》《飞花点翠》等。

作品赏析

1924年冬,《空山鸟语》一曲在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师生音乐演奏会上初次演奏,深受广大师生欢迎。誉满京华,名闻遐迩,久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曲。1928年,《空山鸟语》定稿发表。1993年获中华促进会“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

朱昌耀 - 空山鸟语 (二胡).mp3
00:00 03:34

《空山鸟语》全曲共五段,另有引子和尾声。引子慢速带装饰音的八度、五度、四度的大音程跳进,恰似空谷回声,刻划出一种幽渺、静穆的意境。第一、二段的音乐清新活泼,气氛活跃。第三、四、五段运用各种拟声的表现技巧,生动形象,展现出一幅鸟声四起。争相飞鸣的喧闹情景,表达了人们对美丽大自然的热情赞颂。尾声部分再现一段旋律,末句采用分解的大三和弦的上行旋律,明亮有力,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

《空山鸟语》 谱子

《空山鸟语》在曲式上继承了民族音乐的“散—慢—中—快—散”的结构思维,但又有所突破。具体地说,在速度布局上变化为“慢—快—散—快”的布局;在音乐材料布局上有所变化,即乐曲的最后不是传统的散板形式,而是主题的原速再现。

从整体上来看,《空山鸟语》采用了极具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多段式结构,全曲以第一段为基础进行重复变化和自由展衍,这种创作手法为中国音乐的常见模式;最后的尾声再现了第一段,结束部分加入了大三和弦分解音型,形成带有西洋式的三部性结构思维,加强了全曲的统一。

刘天华像

社会影响

从刘天华的作品中也折射出了中西音乐结合观念的可行性与重要性。《空山鸟语》在技术上和思想上都明显领先于时代,借鉴很多新的创作手段和方法,追求作品的思想性。他极大地发掘了二胡的表现力,引入新的技巧、改革乐器、改进记谱方法等都对二胡演奏艺术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他将二胡从民间引入大学讲堂,建立二胡学科,倡导规范教学,对二胡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阅读数 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