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 歌剧《白毛女》及第一次歌剧高潮
《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这部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

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的故事取材于当时在晋察冀边区河北盛传之“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由剧作家们创造性地改编为歌剧的文学台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

《白毛女》剧照

该剧通过贫苦佃农杨白劳父女与地主黄世仁围绕所谓“欠地租”和高利贷、实质是土地问题的强烈戏剧冲突,将艺术表现的目光历史性地第一次投向农民与土地问题。以杨白劳被逼卖女自杀的悲剧命运、喜儿遭凌辱的凄惨遭际,向世人展现出这个在中国农村延续数千年的土地制度之残酷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反人性的本质,从而把艺术针砭的矛头直指“把人逼成‘鬼”的旧社会及其土地制度;

而喜儿为报血海深仇逃进深山并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获解放、恶霸地主黄世仁之流受到法律惩治,不但表明翻身农民重新获得土地,是新社会之土地改革制度完全不同于旧社会的根本标志所在,也使得此剧关于“新社会将‘鬼变成人”的昂扬主题,真正成为亿万贫苦农民发自肺腑的由衷高唱。

第四代“喜儿”——雷佳版《白毛女》

剧中,喜儿、杨白劳、王大春、张二婶、黄世仁、穆仁智、黄母这些典型人物,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随处都有;而地主逼租、佃户不堪其苦被迫自杀、农家姑娘遭地主蹂躏后又被抛弃这类事件,在当时的中国农村时有发生。

《白毛女》剧本创作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上述这些无处不在的普通人物典型化为戏剧人物,将上述这些习闻习见的生活事件提炼为戏剧事件和戏剧动作,塑造出喜儿这个普通农家少女形象,并将她的命运遭际与“白毛仙姑”的传说巧妙嫁接起来,从而将原传说神秘主义的传奇性改造为现实主义的传奇性,并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揭示出隐藏在这种传奇性背后的深刻的社会根源——长期封建政治经济结构中的农民和土地问题。

创作背景

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在同一个时期,延安的共产党人还发动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映共产党的理念的艺术作品。

毛泽东与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

1945年中共七大准备召开之际,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根据1940年流传在晋察冀边区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传说,加工改编出了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迅速风靡各个解放区。之后这出歌剧还在国统区演出,广受赞誉。但国内也有真人的白毛女,是四川的罗昌秀,为了躲避地主,在山林生活了11年,后被共产党救出,于2002年去世。

罗昌秀

就文学结构而言,《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大胆的浪漫主义手法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典范之作。剧作由前半部分的现实主义向后半部分的浪漫主义的过渡,即见作者的集体智慧,也反映了《白毛女》在加工修改过程中的发展趋向和基本色调。

郭兰英 - 北风吹.mp3
00:00 02:28

《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此剧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剧中著名唱段有《扎红头绳》、《北风吹》、《漫天风雪一片白、《我说、我说》

王昆在《白毛女》中饰演喜儿,右为张守维饰演的杨白劳

该剧在表演上的突出特点是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结合的传统。人物出场通过歌唱作自我介绍,不少地方也用独白叙述事件过程,人物对话采用话剧的表现方法。

第一次歌剧高潮

《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被称之为“民族新歌剧”的音乐戏剧模式。实际上,“民族新歌剧”是在群众运动中诞生的,更确切地说是为了宣传的需要而产生的。

郭兰英 - 扎红头绳.mp3
00:00 02:40

因为中国传统戏曲,不适合现实内容的表达,而中国观众又最喜爱并习惯于载歌载舞的戏剧形式,艺术家们才创造了一种崭新的音乐戏剧形式,即“民族新歌剧”。“民族新歌剧”既不是西方传统歌剧在中国的翻版,也不是中国戏曲的延续,它是在继承民族艺术传统的同时又借鉴欧洲大歌剧的创作技法,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的音乐戏剧模式。“民族新歌剧”的特点首先是以戏剧为主体,有了剧本之后再配以音乐,其次是不但注重歌唱,更加注重道白和表演,它的演唱是基于自然的发声方法。

歌剧《白毛女》剧照

歌剧《白毛女》的成功,在于当时它以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形式、全新的视角、全新的音乐以及全新的演唱,创造了一种为广大群众非常喜闻乐见的音乐戏剧品种,特别是由于它的大众性,与群众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它的演出效果在当时恐怕是任何音乐戏剧所难以比拟的,其演出场次和观众不计其数。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阅读数 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