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李自成建立大顺;后果:1.李自成战败 2.南明建立。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李自成建立大顺: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为“大顺”。
这一年的二月,刚刚建立大顺政权的闯王李自成北渡黄河,进入山西。李自成一路攻城略地,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攻陷了城池坚固的太原,浩浩荡荡向明朝的首都北京进发。
李自成此行是志在必得。大军进入山西时,就派人到各地传信,说大明朝气数已尽,而李自成宽厚仁慈,不忍心大开杀戒,劝各地投降。
随着李自成大军的北上,一首民谣:“开门迎闯王,不当差,不纳粮”也在各地流传。明朝末年灾荒不断,加上崇祯帝立“辽饷”、“剿饷”等名目,动不动征银几百万两,老百姓早就过不下去了,纷纷加入李自成的军队。
李自成一路高歌猛进,连续攻占汾州、太原,很快就到了山西北边的大同。大同总兵姜瓖[xiāng]开城投降,巡抚卫景瑗自杀,坐镇大同的代王也惨遭灭门。李自成没在大同多停留,直奔北京的“北大门”宣府(今河北张家口宣化区)、居庸关。

与此同时,身在北京的崇祯帝正为如何抵挡李自成而发愁。
由于明军主力都在关外防守清军,或者在各地平定民变,北京的士兵满打满算,也只有五六万人,而且大部分是缺少训练的老弱残兵。北京城很大,有超过十五万个城堞(城墙上的齿状矮墙,可供射击),这就是说,一个士兵要守三个城堞,兵力根本不够。
崇祯帝下旨让各地军队火速驰援北京,可是李自成已经快到北京了,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且,当时国库里只剩下八万两银子,就算各地军队能赶回来,崇祯帝也没钱给他们发军饷。
崇祯帝就想动员贵戚百官捐钱充军饷,捐得多就加官进爵。圣旨一下,几乎无人响应。崇祯帝派太监徐高到自己老丈人周奎府上,想让周奎带个头。周奎回答得很干脆,我没钱。
徐高劝周奎说,您现在这么吝啬,要是国家亡了,留那么多钱还有什么用呢?周奎推脱不过,答应捐一万两。崇祯帝嫌少,要两万两。最后还是周皇后拿出五千两,偷偷送给父亲周奎,让他捐掉。周奎拿到钱,竟然还留下了其中两千两。
崇祯帝想用官爵激励百官捐钱,但在百官眼里看来,大明江山都摇摇欲坠,官爵哪有真金白银来得实在呢?崇祯帝又下令按衙门、省籍来捐钱,效果也很差,最终只募集到了二十万两银子。这点钱打仗是远远不够的。打不过就跑,崇祯帝开始考虑南迁。

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等人在单独给崇祯帝的奏疏中,都提出了南迁,到南京去,靠着江南的兵马和财富重整河山。崇祯帝心里很赞同,但是碍于面子,每次召群臣议南迁的事,崇祯帝都说不同意。崇祯帝是希望百官主动要求南迁,他再“勉为其难”地答应。
百官也在打自己的算盘。皇帝离开后,如果北京陷落,恐怕这个责任就要落在力主南迁的人身上,那最好是让皇帝自己说出南迁的话来。为了自己的利益,皇帝和百官都等着对方先开这个口。
崇祯帝还在和百官斗智斗勇,而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兵临居庸关,离北京不远了。
为了挡住李自成,崇祯帝派宦官杜之秩到居庸关督战,又调密云总兵唐通带兵增援。李自成一到,杜、唐二人就开关投降了。李自成不费一兵一卒就打到了北京,击溃了驻扎在北京城外的明军,架起缴获的大炮轰击北京城。明军守城的人手不够,只好让宦官都上了城墙,勉强构筑起一道防线。
李自成亲自坐镇,指挥大军攻城,同时把劝降信帮助箭上,射向城中,又派投降的太监进城劝崇祯帝放弃抵抗。

崇祯帝当然不肯投降。随着北京外城、内城的相继失陷,崇祯帝逼迫周皇后自尽,又给几个皇子换上破烂的衣服,让他们赶快逃命。办完这些事,崇祯帝提着剑去杀自己的女儿,在砍向长平公主时,崇祯帝大喊,你为什么要生在我们家!可见崇祯帝心里有多么绝望。
崇祯帝带了几十个宦官,想趁着夜色逃出城去。但城中一片混乱,守城的人以为有人叛乱,放箭拦住了崇祯帝一行人。崇祯帝逃生无望,只能回到皇宫,在煤山上吊身亡,明朝灭亡。
此时,李自成由德胜门进入北京,又从承天门(即今天安门)进入皇城,宣示着自己的胜利。
后果
1.李自成战败:公元1644年,一片石战败后,李自成退出北京,逃往西安,大顺军崩溃瓦解,李自成最终死于湖北九宫山。
2.弘光南渡建立南明:公元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建立南明。
结论:李自成进京,崇祯帝上吊,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明朝中央政权灭亡。内外交困之中,崇祯帝即使再勤政也难以改变明朝灭亡的命运,何况他刚愎自用的性格,让他屡屡不能认清现实,直至临死前还埋怨百官误国。日后,清军打起为明朝报仇的旗帜入关,最终建立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