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甲申之变;后果:隆武北伐。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甲申之变:公元1644年,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崇祯帝于煤山上吊。
公元1644年,崇祯帝自缢身亡,明宗室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位,仍以“大明”为国号,史称 “南明”。
崇祯帝的死讯传来,留都南京的大臣就开始商量立新君的事。当时,皇位的有力竞争者主要有福王、桂王、惠王、潞王等人,其中福王朱由崧因为是明神宗的孙子,又与崇祯帝同辈,被很多人视为是第一人选。
桂王、惠王远在广西,很难赶到南京来,皇位之争就在福王朱由崧与潞王朱常淓[fāng]之间展开了。
福王是明神宗万历帝的亲孙子,而潞王是万历帝兄弟的儿子,属于旁系宗室。可是潞王得到了江南士人集团东林党的支持,呼声也很高。
东林党领袖钱谦益两次从老家常熟赶到南京,四处游说群臣“立贤”,推举潞王。钱谦益还取得了山东总兵刘泽清的支持,为潞王争来了兵权。其实,钱谦益并不是真觉得潞王贤明,而是因为他不愿意看到福王登基,才如此提议。这又是为什么呢?

钱谦益
原因其实很简单。明神宗在位时,曾经考虑立福王朱常洵,也就是朱由崧的父亲为太子。东林党以朱常洵不是长子为由坚决反对,阻止了明神宗。如果朱由崧继位,肯定会报复东林党,所以钱谦益必须出来阻挠。
南京群臣之首是兵部尚书史可法,他也是倾向立福王的。然而,史可法的老师是东林党人,有这层关系在,史可法也不愿意和东林党闹僵。史可法左右为难,只能找手握重兵的凤阳总督马士英商量。
史、马二人一合计,拿出了一个折中方案:迎立桂王,同时让潞王朱常淓统兵。就在南京众官员准备到广西迎接桂王时,又出了变故。
凤阳的大太监卢九德,以前服侍过老福王,于是他出面联络马士英手下的三位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共同宣布推举福王朱由崧。马士英一看势头不对,也改口支持福王。史可法对这一切还不知情,继续写信给马士英,批了福王朱由崧一通,重申迎立桂王的观点。
马士英一决定拥立福王,就带着兵马护送福王到了南京城外。原本支持潞王的山东总兵刘泽清,意识到自己兵力远不如凤阳大军,于是改换门庭,站到了福王一边。南京城里都是文官,没有兵权,只好接受了福王作为新君。史可法给马士英的信落在了福王手里,史可法一下从群臣之首,变成了反对新君的不可信任之人。
福王顺利进入南京,成为监国。不到半个月时间,福王正式继位,改年号为“弘光”,这就是南明的第一位皇帝弘光帝。马士英因为拥立有功,升入了内阁。史可法知道弘光帝不信任自己,只能借口到江北督师,离开了南京。

史可法像
与此同时,李自成败给了吴三桂和清军,退出北京,大顺政权随之开始瓦解。很多已经投靠大顺的明朝官员,又投向了南明。弘光帝不知道吴三桂已经降清,还以为清军入关是来帮助明朝剿寇的,非常高兴,希望能联合清军消灭李自成。
不仅弘光帝,史可法、马士英等人都支持借助清军的力量来剿寇。此时,由于李自成战败,清军刚入北京,山东、河南等地都处于空虚的状态。
不过史可法等人,根本没打算出兵占领这些地方。他们心中想的是,只要我们不北上,清军一定不会南下,一切都是可以商量的。
清军一方,掌权的多尔衮发现,弘光帝偏安江南,根本没有消灭李自成的勇气,反而指望着清军出手。加上投降的汉臣提醒多尔衮,江南是财赋重地,一定要拿下来。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就给史可法写了一封信,威胁说要消灭南明,统一天下。

多尔衮像
接到来信,进士黄日芳替史可法起草了一封回信,结果史可法担心口气太严厉,拿过来润色了一下。信中,史可法表示希望联合清军剿寇,期盼消灭李自成之后,两国“世通盟好”。南明这种软弱的态度,给了清军南下的底气。
1645年,南明大将左良玉叛乱,清军趁机大举南下,最终攻克了南京,活捉弘光帝,将其带回北京处死。唐王朱聿[yù]键于福州登基,改元隆武。
后果
隆武北伐:公元1645年,南明兵部尚书黄道周自行出资募兵,率领数千人北伐,最后兵败被杀。
结论: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位,建立南明,延续了明朝的国祚。然而,对外妄想借助清军力量消灭农民军,自己偏安江南,内部又内讧不断,使得朱由崧在位仅一年,就做了清军的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