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武北伐:没钱也要打仗
前因:南明建立;后果:隆武政权灭亡。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南明建立:公元1644年,崇祯帝自缢身亡,明宗室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位,仍以“大明”为国号,史称 “南明”。

公元1645年,南明兵部尚书黄道周自行出资募兵,率领数千人从福建出兵北伐,最后兵败被杀。

北伐之前,黄道周得知,兵部右侍郎金声带领军队在徽州一带抗清,就打算出兵去支援。南明朝廷财政拮据,隆武帝拿不出钱,黄道周就自行出资募兵,征到了三千多人,最后带着临时拼凑的军队,以及一个月的兵饷出征了。

黄道周是天启二年(1622年)的进士,年轻时在福建就有才子的名声,现在又做了南明的大学士。黄道周靠着名声募捐,筹集了军饷,补充兵源。

黄道周像

黄道周到底只是个书生,对打仗几乎是一无所知。黄道周手下有个军官叫施郎(后降清,改名施琅,康熙年间作为主将收复台湾),他看出黄道周这支毫无训练的军队要是去讨伐清军,无异于拿鸡蛋碰石头。

施郎建议黄道周挑选少数精锐,直奔赣州城,打出朝廷旗号,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集结军队,然后再北伐。黄道周舍不得这支刚刚组建起来的“大军”,而且觉得自己是当朝大学士,沿途振臂一呼肯定不少人响应,拒绝了施郎的建议。施郎不想跟着黄道周送死,脱离队伍回到了福建。

因为缺乏带兵经验,黄道周进入徽州后,连路都找不到,兜了好几个圈子,也没遇上金声的军队。后来传来金声兵败被杀的消息,黄道周才发现,两军之间只隔了一座山。

金声死后,黄道周只好转战江西,希望策反清军的汉将,扭转不利的局势。结果策反不成,黄道周的军队反而遭到清军围攻,部下溃散,黄道周做了俘虏,被押往南京。清军想让洪承畴劝降黄道周,遭到拒绝,最后处死了黄道周。

洪承畴像

为什么黄道周身为兵部尚书,却只能自己招兵买马北伐呢?这还要从隆武帝继位前后的南明局势讲起。

隆武帝叫朱聿[yù]键,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的后代,继位前承袭了唐王的爵位。唐王这一支从来没出过皇帝,而且朱聿键曾经擅自带兵北上,被崇祯帝废除了爵位,按理说,皇位继承根本轮不到他。

到了南明,情况就不同了。1645年,弘光帝被俘,潞王朱常淓[fāng]降清,南明政权只能退缩在东南沿海各省。皇位空虚,以福建人黄道周为首的文臣集团非常着急,顾不上资格问题,只要是太祖皇帝的子孙就行,于是扶唐王继皇帝位。

此外,掌握福建实权的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兄弟,也站出来支持唐王朱聿键。郑氏兄弟别有用心,是希望拥立一个皇帝,巩固他们在福建的地位,至于这皇帝到底是谁,还真没那么重要。

朱聿键很快被迎接到福建,在福州继位,改元“隆武”,是为南明隆武帝。

隆武帝册封了黄道周在内的二十多人为大学士,晋封郑芝龙为平虏侯,郑鸿逵为定虏侯。给郑氏兄弟的爵位,暗含着隆武帝驱逐清军,光复国土的希望,可惜事情并没有顺着他的意愿发展。

郑芝龙像

郑氏兄弟只想割据福建,对隆武帝北伐的旨意态度冷淡。郑芝龙架不住隆武帝几次催促,不得已派出手下郑彩出兵江西。郑彩经郑芝龙授意,在江西按兵不动,还没有清军交战,就撤回了福建。隆武帝对此也无可奈何。

隆武帝名义上是南明的皇帝,得到了南方各省大员的承认,实际上根本指挥不动各地的军队。郑芝龙的态度是当时封疆大吏态度的一个缩影。而且,就在隆武帝继位之后不久,浙江东部又出现一个鲁王朱以海监国的政权,不听隆武帝号令。南明本就有限的实力,现在更加削弱了。

隆武帝不甘心做亡国之君,就提出亲征江西。如果占据江西,南明就能打通福建和湖广,进可以北伐,退可以入广西,战略就灵活多了。可惜隆武帝没兵没粮,郑氏兄弟又不听指挥,清军率先进入江西,明军只剩小股部队坚持抗清,这才有了黄道周的北伐。

后果

隆武政权灭亡:公元1646年,清军攻克福州,郑芝龙降清,隆武帝逃到汀州(今福建长汀)被俘杀,南明隆武政权灭亡。

结论:隆武北伐失利,江西落入清军之手,南明隆武政权错失转战湖广的机会,最终困守福建,被清军消灭。

阅读数 3.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