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姜子牙,许多人就会联想到“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但实际上,这个故事并不是要说姜太公多会钓鱼,而是他在等待天命中必须辅佐的圣王——周文王。
西周初年,周文王在渭河巧遇姜太公,并尊姜太公为太师。后来,历经武王灭商、三监之乱。为了巩固中原东面的东夷,武王有必要分封诸侯在山东防御外族。而姜尚自是重要功臣,被封在营丘,建立齐国。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於齐营丘。”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营丘,便是现在的临淄。齐国自建国开始,就一直都于临淄。自西周初期一直到公元前221年亡于秦国,长达800年的时间。但齐国虽源自姜姓,姜姓齐王却没有带领齐国直到灭亡。公元前386年,齐相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并且得到了周安王的册封,史称田氏代齐。
一般来说,都以三家分晋视为春秋与战国的分野。但这是公元前403年的事,与田氏代齐相差不到20年。三家是晋国内部掌有大权的赵、韩、魏等大夫,而田氏则是齐国相国。都是国内重臣以下犯上得位的故事。
齐国在春秋战国中相当强盛,春秋五霸之首,便是齐桓公。但齐桓公称霸一世,却没想到自己无意间用人不当而祸延子孙。田氏入齐,正是在齐桓公在位时发生的故事。
公子小白,就是尚未继承齐君之位的齐桓公。当年他与鲍叔牙出逃莒国,并差点在返齐继位的路上被管仲射死,公元前685年,小白正式统治了齐国。齐桓公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此后齐国欣欣向荣,齐桓公才得以九合诸侯,成为首位霸主。
成为霸主后,齐桓公统领各国,自是威震天下。对于当时谋求抱负或是出逃外国的人来说,齐国自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晋国公子重耳,就曾经前往齐国避难。a除了晋国,陈国公子也跑来寻求齐桓公的庇佑。这位入齐的公子名叫陈完,是陈国厉公的儿子。

陈国当时正值多事之秋,宗亲之间互弑争权。陈陀先是弑太子免夺位,后又被太子免的三位弟弟暗杀。暗杀陈陀后,三位弟弟按照兄终弟即的次序掌权,依序为厉公、庄公、宣公。陈完之父即是最先掌管陈国的陈厉公。但厉公、庄公皆早逝,陈国君位辗转落入宣公之手。没想到公元前672年,陈宣公看陈完与宣公之子御寇交好,猜测他们图谋不轨,于是杀了太子御寇。陈完连忙逃出陈国,前往齐国避难。
来到陈国后,齐桓公赏识陈完,赐给陈完工正一职,掌管百工与手工业。并由于陈完逃命离开陈国,因此选取了古音相近的“田”字作为新的姓氏。自此,田氏正式进入齐国。田氏慢慢渗入齐国内掌权的家族之中,并逐渐发展茁壮。
齐国虽然被田氏篡位,但依旧相当强盛。田齐之中,甚至还有曾与秦昭王并称东、西二帝的齐闵王。
《史记·魏世家》:“八年,秦昭王为西帝,齐湣王为东帝。”
但齐闵王并没有因为称帝而得到好处,反而因为称帝后意图征伐,而引得各国联手伐齐。齐闵王在位晚年,五国伐齐。秦、燕、三晋相继向东进发。齐国都城临淄被贡献,最后只剩下即墨与莒城两处城池。而这场战争中,最重要的将军当属燕国乐毅,连下齐国70余城,几乎灭亡了齐国。
《史记》:“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莒城是莒国都城,早在商代,莒国便在今日山东日照市莒县一带定居。后来莒国先是被楚国所灭,再被有地利之便的齐国并吞。但莒城中坚固的三重城,却成了拯救齐国最重要的功臣。a
如果说,莒城是齐国最后赖以为生的碉堡,那么即墨,就是齐国收复失地、奋力突围的根基。齐国名将田单,用了“火牛计”,让齐国逃出生天。适逢乐毅久攻齐国不克,而遭到燕惠王怀疑有二心。乐毅奔赵而去,留下了围困齐国的燕军。接手燕军的将领骑劫,中了田单示弱的圈套而掉以轻心。田单则暗中准备上千头牛只,并在牛角上按上利刃。眼看时机成熟,放火烧牛尾,受到惊吓的牛群便冲往燕军方向。齐国也因此逆转战局,接连收复失地。
《史记》: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乃迎襄王于莒,入临菑而听政。
但齐国虽然收复故地,却元气大伤,再也不如以往。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征服五国,残存的山东六国势力,只剩下齐国。但齐国已非昔日强国,断然不是秦王的对手。秦军略施巧计,引诱齐军防守西面,却从燕地由北向南直下。猝不及防的齐王建,只得出城投降。齐国灭亡,也代表这战国终结,秦帝国统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