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杀前朝大臣:“败寇”的气节
前因:靖难之役;后果:永乐迁都。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前因

靖难之役:从公元1399年开始,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在北平(今北京)起兵造反。经过三年时间,朱棣终于在1402年7月攻破京师南京城,成功夺取帝位,开始诛杀前臣。

公元1402年7月25日,朱棣在靖难之役中获胜之后,向京师百姓公布:因为奸臣挑唆才导致的这场骨肉残杀,所以“有罪者不敢赦免”。

于是,一场标榜靖难之役成功的大屠杀,拉开了序幕。

靖难之役

建文朝的太常寺卿黄子澄被肢解而死,株连九族。朱棣之所以对他使用如此酷烈的刑罚,是因为黄子澄与兵部尚书齐泰极力怂恿建文帝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削藩。

两军相持之时,黄子澄又极力推荐未经战场的草包将军李景隆,临阵换下老将耿炳文。结果白白断送了数十万众将士的性命。

时过境迁,黄子澄后悔莫及,还感叹“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

齐泰倒是战死在沙场上了,但仍然连累了亲族被杀,幼子也被发配边疆。

在这场大浩劫中,有一个人的死被朱棣的谋士姚广孝感叹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那就是方孝孺

方孝孺

其实,最初朱棣并没有想惩罚方孝孺,他知道大儒出身的方孝孺名满天下。而且姚广孝曾提醒过朱棣,方孝孺注重气节,一定不会投降;留着方孝孺,有利于笼络人心。

朱棣在大殿召见了方孝孺,希望由他来起草朱棣即位的诏书。因为翰林学士出身的方孝孺是一位有才学的笔杆子,而且在南京的影响力甚广。

可没想到方孝孺是一个软硬不吃的人。任凭朱棣如何威胁,方孝孺宁死不屈,甚至部分野史记载方孝孺竟拿起笔写下“燕贼篡位”四个字。

方孝孺愤然写下“燕贼篡位”

朱棣见他宁死不屈,威胁他说:“你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义正严辞地斥责说:“即使诛我十族又怎样?”这就彻底激怒了朱棣。随即大肆搜捕方孝孺的亲属,还包括他的门生和朋友,也就是第十族。在方孝孺面前一一杀害。

因方孝孺受牵连而死的共873人,充军等获罪者千余人,而方孝孺则被腰斩于南京聚宝门外。

方孝孺的死更加激起了建文朝旧臣的反抗情绪。其中有一个叫景清的前朝御史大夫,曾与方孝孺交好。甚至还和方孝孺约好要一同殉国,结果不料方孝孺先一步被新帝诛杀。

于是,景清开始密谋刺杀朱棣。

这天,景清照常来参加早朝,怀中却揣着一把匕首,想见机行刺。可他反常的走路姿态引起了朱棣的警惕。

结果,早朝结束,大臣们准备离开的时候,景清突然冲出人群,向朱棣扑去。结果,景清被左右侍卫拦下。搜其身,果然发现了腰间凶器。

朱棣责问他为什么要杀自己,景清激愤地呵斥道,“欲为故主报仇耳!”朱棣勃然大怒,当场打掉了景清的牙齿,割去了他的舌头。

朱棣

这仍然无法平息朱棣的怒火,将景清“磔(zhé)刑”处死之后,更屠其家乡,实行诛连亲朋乡里的“瓜蔓抄”,大肆株连,赶尽杀绝。也就有了成语“顺藤摸瓜”一说。

之后,越来越多的建文旧臣如毛泰铁铉等受诛,而他们的家属和亲人也被牵连,或处死,或流放,被罚做官妓。

直至明仁宗即位后,大部份人才开始获赦,还有一大批“靖难遗孤”却迟至明神宗时才获赦免。

在此次诛杀旧臣的浩劫中,朱棣前前后后杀了近一万四千多人。虽然他的大屠杀比起他的父亲朱元璋,在人数上有所逊色,但手段却更胜一筹。朱棣发明的乐户贱籍制,世代相承,直到清代雍正时期才予以豁免,恢复平民身份。

同时,诛杀旧臣也为朱棣带来了更多反对声浪。于是,朱棣从政治方面考虑,在南京建文帝仍然有比较大的影响力,这就促使朱棣开始思考迁都北京,进而改变了明朝乃至后代的格局。

后果

永乐迁都:朱棣称帝之后,为稳定民心,一边大肆诛杀建文朝的心腹大臣,一边又大封功臣。但建文帝在南京的影响仍然比较大,而且华北地区防务空虚,于是朱棣决定迁都北京。

结论:朱棣大肆诛杀方孝孺等前朝旧臣,其暴虐之惨可谓开了历史先河,但也有利于稳定明初动荡的政局,正式打开“永乐盛世”的局面。

阅读数 7.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