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大捷:戚家军的高光时刻
前因:胡宗宪任浙直总督抗倭。后果:东南倭患渐平。

文/全历史 一口

前因:

胡宗宪任浙直总督抗倭:1555年,胡宗宪任浙直总督,重用戚继光等良将。

公元1561年,两万余名倭寇汇集于浙江附近海域,兵分数路进犯新河、桃渚、宁海、台州等地,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领3000余名戚家军精锐辗转奔袭,连战连捷,将残寇赶回海上,是为台州大捷。

这一年四月,有倭寇二千余人驾驶倭船五十艘停泊在宁、绍外海刺探明军防守力量。

当时,戚继光任宁绍台参将,负责宁波、绍兴、台州三地防务。

得到消息后,戚继光率师出海剿杀,倭寇看到明军大举来攻,也不交战,转身就跑。

数天之后,又有消息称十余艘倭船从宁海西北登岸,一路南下劫掠,直指宁海。

戚继光安排把总(相当于正七品的基层军官)楼楠、指挥刘意守台州,自己则带领戚家军主力前往宁海剿倭。

查看完整族谱
戚继光的族谱

赶往宁海途中,戚继光始终感觉不对劲。据报,倭军此次有万余人,而这两股部队最多也就千余人,倭军真正的主力在哪里,目标又是何处呢?

果不出所料,戚家军刚到宁海就发现,此处倭寇已分成数股,轮番侵扰,但基本上都不与明军正面交锋,而是采取“敌来我跑”游击战策略,明显是在拖延时间。

与此同时,倭寇主力数千人从台州东南的桃渚登岸 ,兵分两路,一路南下新河,一路向西直攻台州。

原来,倭寇骚扰近海、入寇宁海,都只是障眼法和调虎离山计,为的就是分散明军兵力,再趁虚攻打其大本营台州。

戚继光接到消息,心里有点发慌。他倒不担心台州,从宁海到台州,最多一天路程,而倭寇从登岸地桃渚出发,赶到台州,最少也要一天,大军回防还来得及。

他担心的是新河,新河又在台州东南,距离海岸不远,且守备空虚。最要命的是,戚家军家眷、包括他自己的妻子,都在新河。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佥事,携妻眷前往。

不久,戚继光被浙直总督、东南抗倭总指挥胡宗宪看中,坐上了宁绍台参将之位。

戚继光到任之初,与倭寇交过几次手,几次下来,他就发现了现有浙江官兵有一些致命弱点。

比如身体孱弱,勇气欠缺,甚至临阵脱逃。每次与倭军遭遇,若敌方人少,还能打上几下,若敌人势众,明军转头就跑。

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一番调教,军队战斗力倒是涨了不少,但老毛病怎么也改不过来。打赢了,倭寇逃跑,明军象征性地追上一会,就当任务完成,调头回营了。戚继光质问,这些人答到:大人,倭寇就是这样,打跑了过些天还会回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待他回来,再打就是。

气得戚继光差点一口鲜血喷出来。

就这样过了数年,戚继光始终对手下的士兵不甚满意。

公元1558年,他奉命到浙西考察布防事宜,回程途径义乌,目睹了一场械斗。

正是这场民间械斗,让戚继光看到了抗倭的希望。

当时,浙江义乌的八宝山发现银矿,临县永康数百人前来盗采。义乌人为捍卫矿产,几乎老少男女全员上阵,其状态只能用悍勇二字形容。

正考虑如何更新军队血液的戚将军立刻有了主意。他在义乌的矿工和农民中,挑选了三千多名精壮,带到台州严格训练,从体能到武器使用,再到排兵布阵,日复一日,艰苦异常。

就这样,义乌悍民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戚家军

大敌来袭,戚继光不怕,他对戚家军的战斗力有十足信心。但若新河失陷,又有谁能安心打仗呢?

衡量再三,戚继光发急令给台州守将楼楠,命他驰援新河。而这一边,戚继光留下小股部队守宁海,剩余人马连夜奔袭百里回援台州。

黎明时分,戚家军进入台州,倭军也在同一时间赶到。双方在台州城内的花街遭遇。

戚家军丝毫不受连夜奔袭、饥肠辘辘的影响,立即抖擞上阵。以戚继光自创的鸳鸯阵(十一人为一小队,手持不同武器,有的负责攻击,有的负责防守,专为倭人的近身格斗术设计)迎敌。

戚家军阵脚严密,变幻自如,倭寇不敌,受重创而退。戚家军一路追捕剿杀,直追到数百里之外的海岸,倭兵死伤惨重,残部仓皇上船、下海逃窜。

另一边,新河方面也传来捷报,两百戚家军大破七百倭寇。

此后的一个月,三千戚家军多次复制台州之战的胜利:不吃不睡急行军奔袭百十里,遇敌立刻开战,战胜后再不吃不睡长途追击,且穷追不舍,直到将倭寇彻底歼灭,再马上奔赴下一战场。

最终,戚家军以斩杀倭首千余名,倭兵四千余人,己方伤亡不足二十的光辉战绩结束了战斗。

后果:

东南倭患渐平:1563年起,戚家军威名日盛,倭寇轻易不敢来犯,戚继光也因台州大捷连升三级,后代替俞大猷,兼任福建总兵。

结论:台州大捷是戚家军抗倭以来取得的最大规模胜利,戚家军从此让倭寇闻之丧胆。此后,倭寇再不敢大举进犯浙江,转而主攻福建,之后又与明军在莆田、兴化、仙游等地交战。

阅读数 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