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万贵妃受宠;后果:西厂解散;南北党争。
文/全历史 一口
前因:
万贵妃受宠:1466年,万贞儿获封皇贵妃,宠冠后宫。
公元1471年(成化七年),明宪宗朱见深下旨在奉天门接见彭时、商辂、万安等内阁大臣。
君臣相见前,司礼监宦官特意叮嘱众人:诸位初次与皇上相见,别说太多话,真有事奏请可以等熟一点再说。
众人点头应允。
宪宗即位已有七年,竟然和内阁辅臣不熟,究竟是怎么回事?
明宪宗的族谱
其实这和宪宗的童年经历有关。1449年,土木堡之变,宪宗之父英宗被瓦剌掳去,两岁的宪宗被立为太子,由叔父朱祁钰监国,三年之后,朱祁钰图谋皇位,废宪宗,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宪宗地位一落千丈,小小年纪就受尽冷落。后来,英宗被释放归朝,经历夺门之变又坐回皇位,宪宗也重被立为太子。
宪宗小小年纪就看遍权力争斗和人情冷暖,养成了孤僻自闭的个性和口吃的毛病,不爱见人,也不爱说话。所以他继位不久,就不再上朝,群臣奏事都经由内廷宦官转达。
群臣老看不见皇帝,心里也觉得别扭。
这一年冬天,大学士彭时等人进言:最近天象不对,彗星冲犯太微星(象征政府),恐怕是因为咱们君臣之间阻隔不通,陛下您应该召见大臣议事啊!
宪宗于是勉为其难安排了这次会面。
这一天,众人终于得见了皇帝的真面目。内阁首辅彭时相当激动,上来就说:天象变化事关重大,陛下要慎重啊。言下之意是“您也该上上朝了”。
宪宗只回答“知道了,卿等可放心。”
彭时又说:“昨天御史奏请减少京城官员的俸禄,这样一来武臣不免心生怨愤,还是按旧例行事为好。”
宪宗不咸不淡地答道:可以。
内侍都知道,宪宗久不见生人,这时已经忍耐到了极限,恨不得溜之大吉。
就在此时,朝臣中有一人叩拜口呼万岁,正是察觉到宪宗此时状态的万安。宪宗立念“免礼平身”。
按照惯例,百官磕头称万岁、皇帝对答,就是暗示时辰到了,大家都可以下班了。
彭时等人无奈,也只好跟着磕头告退。
宪宗总算松了一口气。
万安从此在宪宗心中又多了一点分量。
万安,眉州(今四川眉山)人,正统十三年中进士。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任礼部左侍郎、翰林学士,入内阁参赞政事。
宪宗一朝,万安和另外两位内阁辅臣刘珝、刘吉并称为“纸糊三阁老”,意思是他们身居高位而无所作为,尸位素餐。因为“万岁事件”,万安又被嘲笑为“万岁阁老”。
万安察言观色的本领确实炉火纯青,但这还不是他最厉害的。
他还有另外两样本事——攀附权贵、搜集情报。
成化初年,万贵妃万贞儿宠冠后宫,万安当时还只是侍郎,并无多大影响力。
但他善于结交宦官,打点一番之后,联络上了万贵妃。借着和万贵妃同姓的由头,提出要认万贵妃做姑姑。
万贵妃宫女出身,正愁自己势单力薄、没有门阀倚靠。万安的主动让她很高兴,顺水推舟就认下了这个侄子。
自此之后,万贵妃让弟弟万通与万安互通有无。万通之妻借口陪伴万贵妃,可随意出入内宫,宫中一切风吹草动都可传达。万安是以特别知道皇帝的脾性、喜好,也就很能投其所好。
万贵妃又时常在宪宗耳旁念叨这个“侄子”的好处,一来二去,宪宗对万安也颇有好感。
万岁事件之后,宪宗对万安更加欣赏。

万贞儿画像
两年之后,万安加官太子少保,不久又加封文渊阁大学士,当时前任首辅彭时已死,商辂也因与西厂厂公汪直不和而辞官还乡。宪宗于是推万安为内阁首辅。
身居高位的万安仍旧秉持着宁愿不做、不愿犯错的处事原则浑水摸鱼。
当时有一个叫尹直的后辈,刚刚进入内阁、工作热情高涨,想求见皇帝议事。
万安急忙制止:“以前彭公(彭时)请求皇帝召对,一句话不对,就磕头呼万岁,因此遭人讥笑。如今我们有事提交报告,再由内官选择上报,皇上没有一件不应允的,这不是好得很么?”
万安三言两语就把“锅”甩给了老领导,顺便又为皇帝解决了一个“麻烦”。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万贵妃和宪宗相继去世。
明孝宗朱佑樘继位,万安仍旧想把持言路,蒙蔽帝听,却遭大臣联名上书弹劾。同年,万安致仕(被罢官)。
两年后,万安病逝于眉州老家。
后果:
西厂解散:1482年,权宦汪直失宠,群臣请罢西厂,宪宗不许,万安再三上奏,宪宗终于同意。
南北党争:宪宗一朝,重臣无所作为,以万安为首脑结成南党,与北党刘珝、尹旻、王越等内斗争宠,扰乱朝政。
结论:除个人品行外,万安的尸位素餐也与成化年间的政治生态大有关联。当时官员晋升看重资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进士出身的人大多到翰林院起草诏书,熬资历,以求跻身内阁。翰林院并无实权,也没有什么功绩可立,只要无过,时间一久自然能升官。这种风气便一直延续到其他行政部门,渐渐形成了“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