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世纪中后期标题音乐的新高度
最早有关浪子“唐璜”的故事,可追溯到1630年西班牙戏剧家蒂尔索·德·莫利纳的《塞维利亚的嘲笑者和石客》。由此,唐璜成为了一个堪与堂·吉诃德、哈姆雷特、浮士德相媲美的世界性文学形象。随后,他成了小说和诗歌中的常客,而之后更广为许多戏剧或音乐提供了创作素材。

唐璜是16世纪民间传说中的一个花花公子,他是一个追求完美人生的梦想家和哲学家,还是一个被狂暴情欲所驱使的人。他一次又一次抛弃被他俘虏的女人,最后却因为无法达到自身的要求,而陷入倦怠与绝望,以至在最后决斗时,心灰意冷的死于对方的利刃之下。
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唐璜》创作于1888年,创作此作品时,他只有24岁。一年后,由作曲家本人亲自指挥魏玛宫廷乐队首演后一举成名。首演之后,这部作品广受好评。据作曲家本人演出过后回忆:“唐璜的大获成功,旋律优美。我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这在魏玛可是不多见的。”
《唐璜》是施特劳斯创作的第一部大获成功的交响诗,除了音乐语言的成熟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是施特劳斯的第一部“自传性”作品,这倒不是意味着这位二十几岁的作曲家有同唐璜类似的经历,而是他将自己的爱情体验、对昔日恋人的眷恋与怀念倾注于笔端,写出了真挚动人的音乐。
作品的开头新颖动人,也是最难演奏的段落。开头的这段由一系列短小动机组成的音乐迅疾而热烈,小提琴上旋风般的动机片段与光彩闪烁的小号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乐队音色。这段音乐是唐璜个性中的躁动、热情与渴望的生动写照,它仿佛是一个简短的引子,以寥寥数笔为主人公的登场作了铺垫。

《唐璜》同时也是施特劳斯一系列交响诗作品的代表作。该作品的热情与灵感来源于奥地利诗人尼古拉斯·雷瑙的同名诗作。莱瑙自身认为的唐璜应是具备各种不同面向的男子,若以较深层的态度面对这首曲子,则更可发掘出人性当中的享乐面、质朴面、轻佻面和绝望面等。
作曲家从雷瑙的诗中摘取了三段引文,作为《唐璜》乐谱的标题:第一段是唐璜追求女性的人生哲学;第二段则是唐璜对于追求女性激情的自我辩护;第三段则是其悲观的等待命运的降临。此外,施特劳斯运用弦乐或长笛的旋律,表现了不同性格女性的主题,再透过一些连接乐段的组合,营造出了许许多多的我们,和仅仅视为好色之徒的唐璜。

这部划时代的作品,华丽妖娆的管弦乐色彩把音乐内在的表现潜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唐璜》有相当的难度,又相当出色,因此被视为考验许多乐队各部分乐器能力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