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本我”“自我”到“超我”的过程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由理查·施特劳斯根据尼采的同名哲学名著而创作,于1896年完成。后来斯坦利·库布里克把它用在了1968年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做为电影配乐。这部电影不仅开创了现代科幻电影的先河,同时在一开场的1分多钟,也让无数人记住了这首交响诗。
电影《2001太空漫游》片头
理查·施特劳斯这样解释说:“我的意图并不是去写一部哲学性的音乐,也不打算用音乐来描绘尼采的伟大著作,我的想法是以音乐为手段来表达人类的发展。从人类的起源,通过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宗教的和科学的,直到尼采关于超人的想法。”
他在总谱前,也引用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

“查拉图斯特拉13岁时,离开了家乡,进了山。他在这里以思考与孤独为乐,10年之久并不感到厌倦,但他的心情终于转变。
他面对太阳说:“啊,伟大的星河,没有你的光辉照耀世界,我怎么会快乐呢?十年来,你在这儿升起,照着我的山洞,想用你的光充满这世界。我们每天早晨都等着你,从你那里等到无穷的赐予,我们为此而祝福你......我要尽我所能地分赠他人,一直分赠到像人间的圣贤,为此我非要下降去深渊,就像你每天傍晚沉落于海角,你将光芒照耀到更低的世界,以你这样灿烂的星,布成夜幕一样。我要像你一样降下去,为了人们降下去。因为这,你那永不疲倦的眼睛呵,请祝福我......”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体现了尼采所描写的无神论者从唯心走向唯物的一个富于哲理的过程。全曲一共分为九段,除了第一段的“日出”标题是施特劳斯自己加上的外,其余8段标题均来自尼采的原著。
第一段“日出”,仅有短短1分30秒左右的音乐,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情景刻画的极为深刻。由于这段音乐具有的宏伟气势和艺术表现力,常常被喜爱音响的人们作为音响器材试机的音乐片段。
交响诗以管风琴低沉的C音延长了四个小节开始,引出了大自然的动机,四支小号在大调、小调间交替转换,随后定音鼓敲出雷鸣般的三连音,这就是生动的引子——日出,也可以认为是人生光辉夺目的开始。
“来世之人”
“渴望”
“欢乐与激情”
“挽歌”
“学术”
“康复”
“舞曲”
经过了追求爱情的悲哀和追求科学等一系列的徒劳无功后,“超人”终于摆脱了常人惯有的烦恼而进入到“舞之歌”的欢乐境界。
最后的“夜游者之歌”,高音声部的木管和小提琴奏出B大调和弦,而低音提琴在C大调上的拨奏,象征着“超人”的灵魂在上升,世界则在他的下面沉沦。
与许多交响诗不同的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当中没有情节,也没有生动地去描绘具体事件,它是一首关于抽象思想的交响诗。作品在两个差异很大的调性,代表人的B调和代表自然的C调的转换和相互对立的基础上,赋予这首交响诗戏剧性的音乐冲突。
理查.施特劳斯这样评价这部作品:“在我全部最重要的作品中,它是最光彩夺目、形式最完美、内容最丰富、音色最独特的,它的高潮迭起、妙不可言,总谱无懈可击。”

《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虽然有哲学家尼采原著的文本依据,但施特劳斯的音乐效果华丽旋律十分优美,成为了各大乐团演出节目单的保留曲目。自1896年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演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后,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理查·施特劳斯最为著名的交响诗之一,并被后人誉为最富哲理的交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