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斗民族的精神赞歌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又称《列宁格勒交响曲》,是一部史诗性的、反映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作品,作于1941年。

1941年希特勒的法西斯军队以闪电般的速度入侵苏维埃共和国(苏联)。在短短的五个月的时间里便包围了列宁格勒直逼莫斯科。在围困列宁格勒的几百天里每天用大量的炮弹轰炸这座城市。而列宁格勒的人民全体总动员,与法西斯展开生死拼搏的浴血奋战。战争的残酷令人想象不到……..在那极端困苦极其艰辛危险的时期,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为了将这一时期用音乐表达出来,为了歌颂人民顽强奋斗的必胜精神,在非常艰难的状态下开始创作这首注定是不朽的音乐诗篇。
苏军派人到前线逐个寻找当年乐团的乐手并把他们安全撤回市区秘密进行排练,修缮演出场地,甚至用军用飞机运送总谱。音乐会演出之前,苏军最高指挥部下达了重创敌人的命令,一时间苏军阵地大炮齐鸣,用所有的炮火对敌军进行猛烈的轰击。强大的炮火换来的是短暂的宁静。此时音乐开始!人民走出掩体,走上大街,聆听广播转播的音乐。人们在这部伟大的音乐史诗中得到了极大的鼓舞,树立了必胜的信心。

肖斯塔科维奇表示:"我想创作一部歌颂我们人民的作品,他们正在为战胜敌人而斗争,他们是英雄。此曲是战斗的诗篇,是坚强的民族精神之赞歌。我把这部作品献给我们未来的胜利,献给我的故乡列宁格勒。"全曲的气势极其宏伟壮大,终乐章的音响更是震耳欲聋。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快板。它是表现和平与战争的对比,先是苏联人民在法西斯入侵前的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展开部表现了法西斯匪徒僵死、残酷、盲目、野蛮的本性,音乐充满着愤怒、激动,表现了战时的情景。强烈的悲壮气氛反映了对牺牲英雄们的哀悼。
第二乐章中板,b小调上的“忧郁的谐谑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主题开始轻盈、明净,后双簧管奏出忧伤的旋律,表现了苏联人民为祖国的危难而担忧的感情。
第三乐章柔板,这是个篇幅庞大的慢板乐章,也是复三部曲式。内容深刻,音乐美丽、高尚,具有明朗乐观的性格。在管乐的和弦中,小提琴奏出了刚毅的歌唱性的宣叙调,长笛奏出主题,在歌唱美丽的祖国。中间部分是果断的中板,符点节奏充满了动力,表现坚决的战斗和获得丰功伟绩的内容。
第四乐章是适度的快板。在c小调上,引子色彩暗淡、朦胧,犹如霞光初露的清晨,主题以贝多芬式的刚毅、严峻、激烈、清晰为基础,庄严、肃穆,富有动力的、激烈的主部很长,有较大的发展部分,着重表现斗争,最后以非常简洁的再现和尾声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