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抗争的交响宣言丨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
努力抗争的交响宣言

1945年至1953年,肖斯塔科维奇在冷宫里噤若寒蝉,这八年中他都没有再写交响曲。当时的苏联正开展一场持久广泛的思想批判运动,以便达到端正文艺方向和统揽文艺的意图。作为被批判的“形式主义”的榜样和楷模,肖斯塔科维奇被迫主动地对自己进行冷处理。特别是对于交响曲,他要远远地避开它们,以防更大的灾祸从天而降。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开始“解冻”,全苏联知识分子高压政策解除。在社会进入崭新时代的环境下,1953年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第十交响曲》,被称为"解冻交响曲"。同年12月17日由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首演。

在这一交响曲首演前一个月,哈恰图良发表了《创作的自由灵感》,认为艺术家的自由,才是产生伟大作品的源泉。此曲首演后引起争论,原因是终乐章无法找上全曲悲剧印象。马捷尔说:“它反映了由于新的战争威胁引起的忧虑”。哈恰图良说:“它反映了一种对复杂现实生活问题的思考”。而作曲家本人说:“我想表现的是,现代人强烈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普天下人类的使命不是破坏而是创造,这类思想与希望”,并拒绝再作除此以外的任何解释。

该作至今被认为是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中期风格回归的最高代表,也是作曲家十五部交响曲中无与伦比的杰作之一。

第一乐章有深刻凝静地沉思的主题,如俄罗斯歌曲抒情般的旋律,色彩忽明忽暗的和声,强烈的而苦恼的纠缠。深深沉入第一乐章抒情和悲痛的感受后作曲家彷佛突然把听众投入到激昂、沸腾的漩涡中。

Symphony No. 10 in E Minor, Op. 93: I. Moderato.mp3
00:00 11:59

第二乐章快板,以急促的弦乐动机与应答的木管旋律材料构成的谐谑乐章。有认为,该乐章就是一幅斯大林的音乐肖像。

Symphony No. 10 in E Minor, Op. 93: II. Allegro.mp3
00:00 03:52

第三乐章使听众重新回到抒情的境界。但是,第三乐章更从容不迫;似乎激昂的谐谑曲以后人感到了深刻的内心的生活的规律性,它的神秘的美,无穷性。末乐章,由低音弦乐与双簧管的对答开始,音乐抒情,天真无邪、轻快活泼,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就好像霞光初现,黎明始至,充满了一片生机。尽管依然需要经历悲伤和惊慌,但最后作曲家还是对光明与和平抱有一丝希望。

Symphony No. 10 in E Minor, Op. 93: III. Allegretto.mp3
00:00 12:24

第四乐章行板转快板,行板序奏奏出阴暗的悲歌,双簧管、长笛、低音管等木管乐器继续,小提琴呈主部旋律,它的喜悦发展形成高潮,最后在快速音群表现中结束。

Symphony No. 10 in E Minor, Op. 93: IV. Andante - Allegro.mp3
00:00 13:04

尽管《第十交响曲》所表现的内容各方见解不一,但其思想和艺术价值却是毋庸置疑的,持不同观点的人都不否认这部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和高度的艺术水准。丰富的生活和创作的经验,苏联人民的生活和他们争取和平的斗争直接影响到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创作。这部作品也反映了由新的战争威胁引起的不安,以及由于和平与进步势力的增强带来的希望。

现在,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和他十六年前所写的《第五交响曲》一样,以其纯正的特性和率真而获得人们承认。

阅读数 1.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