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郑和前六次下西洋;后果:明朝海禁。
文/全历史 张君恪
前因
永乐年间六次下西洋:1405年到1422年间,郑和六次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公元1431年,郑和奉明宣宗的命令,第七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恢复了与西洋各国中断多年的外交关系。
此时距第六次下西洋已隔九年,这次郑和率领船队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先后访问了占城、爪哇、旧港等国。随后郑和往返于满剌加和暹罗两国之间,调停了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地区)与暹罗(今泰国)两国的纠纷。

明宣宗画像
之前几次出使中,郑和船队曾奉明成祖的命令,解除了暹罗和满剌加的依附关系。暹罗也承诺过不会再欺辱满剌加。后来,郑和的船队九年没有到访东南亚,暹罗不再遵守承诺,强迫满剌加每年上缴黄金。
郑和会见暹罗国王时,宣读了明宣宗给暹罗国王的诏书,诏书谴责暹罗引发争端。只是,没有直接谴责暹罗国王,而是归咎于国王的属下。这既保全了国王的颜面,又达到了警告的目的。
实际上,这也是明朝长期未派官方使团到东南亚地区,导致在该地区影响力降低的结果。
早在1424年明成祖去世时,郑和劝说继任皇帝明仁宗继续下西洋。
但之前明成祖营建北京城、北伐蒙古、南征安南、六次下西洋给明朝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户部尚书夏元吉认为开支过大,劝明仁宗停止了下西洋。
夏元吉是朱元璋在位时就在户部任职的四朝元老,为朝廷的财政收入贡献颇多。朱棣靖难攻占南京时,曾想处死建文帝的这位财神爷。夏元吉却说:“让我多活三天,因为户部的帐还没有点算完。”
朱棣赏识夏元吉的才能,仍让他在户部任职。郑和前六次下西洋时,一向节省开支的夏元吉知道无法改变朱棣的想法,于是向朱棣提出裁汰冗官、减少皇室和功勋的开支,以筹措费用。朱棣听从了他的建议,郑和下西洋才得以成行。
明宣宗曾继位后,想减免一些赋税以示皇恩浩荡,被仍在高位的夏元吉否决了。此后,郑和申请下西洋,也因为夏元吉的反对而不能成行。
夏元吉“勤俭持家”的作风造就了“仁宣之治”的盛世,明宣宗时期的财政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来朝贡的海外使臣却越来越少。

夏元吉雕像
明宣宗想重现西洋各国朝贡的盛况,加上一直反对下西洋的夏元吉已去世,于是下令重启下西洋活动。
朝中的武将和一些功勋贵族也表示支持,因为郑和出海能让随行的士兵在海外谋得一些收入;郑和带回来的珍宝要么给了皇室,要么就是被赏赐给了一些将领和功勋贵族。
这才派郑和第七次出使东南亚地区。
暹罗国王听完明宣宗的诏书后,表示愿意接受和好,放弃对满剌加每年上缴黄金的要求,承诺与满剌加和睦相处。
其实暹罗只是假意允诺郑和,毕竟郑和的船队不能长期保护满剌加。暹罗后来仍有欺凌满剌加的事迹。不过因为郑和打击了东南亚的海盗势力,满剌加利用和平的外部环境和便利的交通位置发展商业崛起后,就没有再被暹罗欺压了。
调节完暹罗和满剌加的纠纷后,郑和船队访问了苏门答剌(今印度尼希腊苏门答腊岛)、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国,之后郑和船队穿过阿拉伯海,前往忽鲁谟斯。
此外,郑和还派出了分船队前往榜葛剌(今孟加拉)、溜山国(今马尔代夫)、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
虽然九年没有出海,郑和对航线还是了如指掌,1432年船队顺利抵达了忽鲁谟斯(位于波斯湾的古国)。
这也得益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国后,利用闲暇整理了各类航海书籍和地图,绘制了更详细的西洋航海图。
郑和在忽鲁谟斯派出多支分船队,分赴祖法儿(位于今阿曼)和东非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卜剌哇(今索马里布拉瓦)等国访问。

郑和七下西洋路线
这些国家也相继遣使入贡明朝,与明朝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友好往来。
1433年二月,郑和船队从忽鲁谟斯启程返航。郑和回到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在这里与其他分船队会合。
当时郑和已是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由于长期航行,在古里不幸病逝。船队由郑和的副手王景弘率领返航回国。
第七次下西洋结束后,明朝官方不但终止了出使远洋的活动,在民间也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一方面是因为赏赐给各国财物的开支太大,即使有海外贸易的利润也无法弥补国库亏空。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明宣宗去世后,明朝国力大不如前;由于倭寇和葡萄牙、西班牙等侵略者的干扰,明朝无法维持周边海路的安全。因此,明代一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
后果
明朝海禁,禁止船只出海,使民间海外贸易收到严格限制。
结论: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明朝恢复海外影响力的最后一次努力,郑和去世后明朝航海事业和在海外的影响力便由盛转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