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燕王:朱棣的崛起之路
前因:朱元璋分封藩王;后果:靖难之役。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前因

朱元璋分封藩王:公元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定分封诸王之制”,共分封了二十四位藩王。他们拥有统兵之权,以捍卫大明朝的边疆,稳定统治。其中驻守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拥兵十万。

公元1370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封藩体系中,十一岁的老四朱棣被封为燕王。十年后,燕王终于成人,按规定要奉命就藩,就是离开熟悉的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前往封地北平(今北京),驻守边境。

分封燕王并不表示朱元璋特别看重朱棣这个儿子,因为太祖将他的二十多个儿子都分封在了边疆要塞,目的就是为了拱卫中央。其中有九个边塞藩王沿长城立国,其余分居各个要塞如秦王驻西安、晋王驻太原、代王驻大同、庆王驻宁夏。

明朝藩王分布图

21岁的朱棣虽然不情愿,但还是不得不远赴北平就任燕王。这时,他遇到了一位“贵人”——和尚姚广孝。正是在他的鼓动和策划下,朱棣开始有了谋划帝位的野心。

那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集聚力量。朱棣听说济南卫指挥李彬,多次出征制敌,屡建战功。于是朱棣主动把他请到燕王府,好酒好肉招待,更是奖励以钱物。

正是通过这样“结交新友”策略,朱棣很快就组织了一批军队中的年轻军官敢死队,为他日后夺帝打下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燕王朱棣要想从众多藩王中脱颖而出,需要一个立功的机会。这时,明朝出现了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太祖诛杀功臣,导致征战无将。尤其是曾经北上破元的开国名将蓝玉,因为日渐狂妄,被列入朱元璋的黑名单。

蓝玉案

朱元璋更愿意把兵权交给自己的儿子。于是,公元1390年,朱元璋命晋王、燕王率师北伐,阻击蒙古骑兵。出征前,二王不仅被许诺了调兵之权,更可以直接调配征虏大将军、边防守将。

朱棣心里非常清楚,这次出征算是父皇给予自己的一次考验,最主要的目标是抓住元将乃儿不花。

基于这点认识,朱棣没有冒然出军,而是派出几支骑兵,悄悄探测到了乃儿不花的位置。可没想到,这时突然天降大雪。统帅傅友德想等雪停了再进军,而朱棣反而感恩老天,认为此时正是敌方放松警惕的时刻,“宜乘雪速进”。

结果,当朱棣大军来到距离乃儿不花的大营只有一丘之隔时,元军竟然还没有发现。

朱棣出征

虽然已经占领先机,可朱棣还是抑制住了自己想要建功的野心,他要智取,最大限度减少伤亡。于是,他派出了部将观童,前去劝降乃儿不花。

观童是一名资深说客,之前就成功劝降了蒙古大将纳哈出。所以观童劝降之名早已经传遍蒙古。更何况观童与乃儿不花又是老相识,比较好说话。

等观童见到乃儿不花之后,先用一连串的明军优待降将的政策诱惑他,又给他分析了目前战局的形势,结论就是顽抗到底,只有死路一条。

乃儿不花果然被说服了,他冒险主动来见朱棣。没想到朱棣竟然以招待贵宾的阵仗来款待他,还亲自到营帐外迎接。就这样,朱棣不费一兵一卒就收服了北元军的主力,大获全胜。

朱棣

捷报传来,朱元璋非常高兴地说:“朕无北顾忧矣!”

此次北征虽然在整个大明朝并不算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可对于朱棣个人的崛起却至关重要。从此在燕王在军事上的能力得到朱元璋的认可。后来,又屡次受命他率师出征,更是给予他节制沿边军马的大权。不断壮大的朱棣终于成为坐拥十万精兵的实力藩王。

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次子秦王、三子晋王先后死去,使朱棣既在军事实力,也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

后果

靖难之役:公元1399年,逐渐崛起的燕王朱棣北平起兵,以为国靖难、清君侧为名,诛杀了建文帝派出的齐泰黄子澄,从此开始了一场历时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

结论:燕王朱棣的崛起源自明初的分藩体系,更是明蒙实战场上的现实需要。这成为燕王朱棣后来发起靖难之役,争夺帝位的力量之源。

阅读数 9.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