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高拱提出新政所急五事;后果:万历新政。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前因
高拱提出新政所急五事:1572年,内阁首辅高拱上书万历皇帝,提出新政所急五事,主要内容是,收回司礼监太监代皇帝批答奏疏的权力。
1572年,内阁次辅张居正,联合司礼监太监冯保,向万历帝和其母李贵妃告发内阁首辅高拱,说他口出妄言,嫌10岁的万历帝没有能力处理政务。万历母子被激怒,撤高拱首辅之职,任命张居正为内阁首辅。

张居正
由此,张居正在亲历了严嵩、徐阶和高拱三大内阁首辅的权力斗争后,终于自己坐上了首辅之位。
张居正刚进入政坛时,严嵩正任内阁首辅。因受到次辅徐阶的赏识,他被举荐给隆庆帝做老师,由此获得进入内阁的机会。
尽管如此,张居正为求自保,在历次政治斗争中,并没有旗帜鲜明地支持恩公徐阶。徐阶和严嵩的斗争,他不得罪严嵩;徐阶和高拱斗争,也不得罪高拱。
所以,虽然首辅轮换,但张居正始终安稳地留在内阁,积攒着资历和人望,直到隆庆末期,他官居次辅,再往上就是首辅,终于跟顶头上司高拱,形成二元对立的局面。
为了跟高拱较量,他跟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联合。秉笔太监是做什么的?就是帮皇帝批答奏疏的。
正好冯保也对高拱有意见。因为秉笔太监只是司礼监的二把手,冯保想当一把手掌印太监(负责给朱批的奏折盖印),但每次掌印太监出缺,高拱都举荐跟自己关系好的太监。高拱是隆庆帝老师,说话很有影响力,所以冯保一直没能如愿。

冯保
张居正了解到这种情况,就主动跟冯保结交。张居正跟冯保结为兄弟,还送钱给他。从此,冯保代皇帝批奏时,总按张居正的意思来。张居正有什么想法要实现,就转达给冯保,由冯保在朱批中体现。而亲高拱的掌印太监,因为不识字,没法帮高拱搞暗箱操作。
高拱对这种情况自然不爽,为限制张居正,他请求在内阁中加人。但冯保以皇帝名义批复说,高、张同心辅政,不必添人。高拱如同被缚住了手脚,不知道如何破局。
但张居正不满于此,想挤掉高拱,自己当首辅。他趁着隆庆帝病重,怂恿言官弹劾高拱。他以为,皇帝精神不济,冯保批奏,就可以将高拱罢免。但跟老师高拱有关的事,隆庆帝还是很关心的。他看了奏折后大怒,处置了弹劾的人。
高拱知道这事是张居正指使的,也找来听命于自己的言官,攻击张居正。他们在弹劾的奏章中,把张居正比作秦二世手下的赵高。冯保为帮张居正,把奏折压了下来,然后在外散播说,奏折把皇帝比作秦二世,皇帝非常生气。
弹劾者听说惹皇帝不高兴了,吓得要死。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对谁都不好,张居正为消除纷争,登门跟高拱致歉,说当初不应该找人弹劾他,两人握手言和。一场纷争就此平息,但两人的“握手言和”,却都不真诚。

高拱
隆庆帝临终前,终于把冯保提拔为司礼监一把手。这让高拱非常紧张,冯保当二把手都快把自己架空了,以后当一把手,再跟张居正合作,内阁里还有自己的位置吗。
所以高拱下决心,新朝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万历帝一登基,他就拟定奏折,要求收回司礼监帮皇帝批答奏疏的权力。冯保自然不会同意,他代皇帝批复高拱的奏折,直接把他的请求驳回了。
但高拱不依不饶,他给冯保施压,说皇帝年幼,不能处理事务,但冯保代皇帝回复是不行的。因为这事太大,应该交给内阁商议。冯保无奈,只好把高拱的奏折交回内阁。内阁的商议结果,仍是取消司礼监特权。决议被贴在奏折上,又交回皇帝手里。
高拱为确保事情成功,上奏的同时,发动言官弹劾冯保,说他伪造皇帝遗诏,给先帝进献邪药……冯保顶不住压力,找张居正商量。
张居正说,这事好办,高拱不是说皇帝年幼,不能处理事务么,那我们就把这事告诉皇帝和太后,他们一定生气。冯保按照张居正的指使,跟万历母子说,高拱怀疑10岁孩子做不好皇帝。万历母子果然震怒:难道高阁老要另立皇帝不成?
震怒的母子撤高拱首辅之职,改由张居正接任。张居正为避嫌,上书挽留高拱,皇帝几番拒绝后,张居正才“无奈”接受。
后果
万历新政:1573到1582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开启一系列针对政治、经济、国防的变革,史称万历新政。
结论:张居正担任首辅后,与冯保牵头的司礼监密切合作,这为张日后推动“万历新政”提供了稳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