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张士诚起义势力被灭;后果:元朝灭亡。
文/全历史 Spencerrr
前因
张士诚起义势力被灭:公元1367年,朱元璋消灭了张士诚的割据势力,开始南征北伐。
公元1367年11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人北伐元朝都城,进军中原。
朱元璋对当时全国的形式了如指掌,他所定的北伐的方针是先占领山东,消灭元都的屏障;再进取河南,控制元都的两翼;然后抢夺潼关,据守元都的大门使孤城无援,最后一举攻城,进军元都。
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徐达领兵率先到达了淮安(今江苏)。
徐达到淮安后第一件事,就是招降王宣、王信父子。这两人是元朝授予的淮南淮北义兵都元帅,趁元朝党争和军阀混战,他父子俩乘乱攻掠了山东全境。因此,当时山东的实际掌控人就是王宣和王信。
王氏父子收到徐达的招降书后,先降后叛,但很快被徐达镇压,并将王宣击杀。此后,徐达一路将济南、济宁、登州、莱州等地攻克,各地的元朝守将都没有过分挣扎,或降或逃。因此,北伐的第一步占领山东顺利完成。
随后,徐达率兵进入河南汴梁。当时盘踞汴梁的元朝守将是李克彝和已经投降元朝的农民起义军将领左君弼。左君弼见徐达领兵而至,立马就投降了,李克彝见状也逃跑了。

在徐达攻克河南的同时,朱元璋另一名将冯宗异率偏师逆黄河而上,攻克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直趋潼关(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守将连夜逃跑,于是冯宗异顺利夺下潼关,又向西进取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市),以防元朝援军妨碍朱元璋取元大都。
占领汴梁之后,朱元璋也前来坐镇。他召徐达到他的住所,摆酒设宴慰劳,两人再次确认进军元大都的事情。
徐达对朱元璋说,北伐的战略已经实现了前两步,现在齐鲁、河洛两地均已平定,潼关已克,元朝已经没有能调来援军的机会了。现在直捣元都,一定能不战而取。
为什么朱元璋的计划会进行的如此顺利?
这是因为在当年元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危机。
在朱元璋北伐的前一个月,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因元廷党争削了武将扩廓帖木儿的兵权,并命令元将领李思齐等围攻扩廓。
扩廓逃走,占据太原之后,杀尽了当地的元朝官吏,太子又命各地军阀夹击扩廓。经过几番激战,元朝可用将领或被杀或被牵制。
到了朱元璋准备进攻元大都的时候,元顺帝只能重新封扩廓为河南王,让他和李思齐一起对抗朱军。
公元1368年,徐达与常遇春率军会师河阴(今河南荥阳),派遣副将兵分记录攻掠河北全境,接连攻下河北多地。
朱元璋的大军临时驻扎临清(今山东西北部),派傅友德开辟陆路,率领步骑兵,派顾时疏通河道,率水师通行,然后会师引兵北上。水陆并进,朱军很快便攻克了通州,顺利进入元大都。
元顺帝见大势已去,带着后妃和太子逃到了元上都,至此,元朝政权被推翻。
后果
元朝灭亡:公元1368年,元朝廷上下逃亡上都,元朝灭亡,此后这一政权被称为北元。
结论:
元大都被朱元璋攻占后,元朝残余势力仍不时卷土重来,在北方到处捣乱。到了公元1387年,朱元璋平定东北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