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葡荷澳门战役;明荷澎湖之战。后果:郑成功收复台湾。
文/全历史 一口
前因:
葡荷澳门战役:1622年,荷兰与葡萄牙、西班牙联军抢夺澳门占领权,失败后转占澎湖。
明荷澎湖之战:1624年,福建巡抚南居益出兵驱逐占领澎湖的荷兰人。
162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岛南部沿海建立热兰遮城(今台南安平古堡),荷兰开始了为时四十年的对台殖民统治。
占领了青葱翠绿、椰影婆娑的台湾,东印度公司的荷兰人却不怎么高兴。
他们来到台湾,完全是被逼无奈。
20年前,荷兰东印度公司就看中了澳门。

荷兰占领台湾
当时的菲律宾首府马尼拉是中国丝绸、茶叶、瓷器和美洲白银往来交易的中转站。西班牙人占据马尼拉、葡萄牙人占据澳门,联手垄断了这条航路。
荷兰作为“后起之秀”,不敢和老牌强国西班牙较量,只好琢磨从葡萄牙手中夺取澳门。
1603年和1622年,荷兰人两次进攻澳门,试图夺取葡萄牙的商贸据点,两次皆败。
于是,荷兰人又把目标转向了澎湖。
162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司令雷尔生率600人进攻澳门,被葡、西联军重创。雷尔生带着残部转占澎湖列岛,在风柜尾(今澎湖县马公市蛇头山)建立城堡。
澎湖列岛地处台湾本岛与福建沿海之间的台湾海峡。明嘉靖年间,为打击倭寇,加强海防,嘉靖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但因为远离中土,管理不便,明廷对澎湖的驻防始终是比较松懈的。
这才给了荷兰人可乘之机。
雷尔生占领澎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他想和明朝做生意,甚至想在福建打造出另外一个澳门。
随后,雷尔生来到福州,面见福建巡抚商周祚,提出自己的诉求。商周祚私下答应:撤出澎湖,退居台湾岛,通商之事还有得商量。
雷尔生不太愿意。
明朝虽然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辖东南沿海海上事务,但并未在台湾岛上设置有效的管理机构。由于明廷不重视,台湾一度成为倭寇和海盗的聚集地。且台湾距离福建沿海又更远,岛上人口又少,在荷兰人眼里,偌大一个台湾本岛的价值根本比不上小小澎湖。
谈判不成,只好兵戎相见。
荷兰人以澎湖列岛为跳板,不断骚扰福建沿海海防,更有甚者,来到漳州湾抢劫作乱,被当地军民称为“红夷”。
1623年,朝廷以商周祚抗敌不利、和谈不成,罢其巡抚之职,以南居益取而代之。
南居益的族谱
南居益是个硬茬,面对敌人从不屈服。多年之后的一件事能证明这个观点。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攻破渭南,逼迫城中的南居益投降进贡,南居益不从,绝食七天而死。
强硬派的南居益受命巡抚福建,“未出都门,辄痛心切齿,毅然以必诛红夷为己任”。
到任之后,南居益先是整军备战。他集结了两百艘舰船,又调集了一万名士兵。
年底,南居益设局邀请荷兰人前往厦门谈判,在宴会上就抓捕了荷兰代表团,并乘机袭击烧毁了他们停在厦门沿海的战舰。
雷尔生愤怒至极,于1624年1月渡过澎湖,沿海南下,一路抓捕离岸渔民、偷袭渔船,作为对谈判遇袭事件的回应。
2月,南居益亲自乘船到金门,下令明军渡海出击,收复澎湖。福建总兵俞咨皋、守备王梦熊,率领兵船至澎湖湾,登陆白沙岛,与荷军接战。
但荷军要塞红木埕城“炮楼坚致如铁”,荷军司令高文律拒守不下,又有战舰往来巡航,明军久攻不下。
是年九月,总兵俞咨皂统率三军与荷军苦战七个月,终于炸毁红毛城,收复澎湖,荷兰司令高文律等十二人被捕。
澎湖失守,荷兰人只好与明廷达成协议,同意摧毁一切要塞和炮台,转进至不属于明廷辖区的台湾本岛,而明朝也承诺不干涉荷兰对台湾的占领。
1624年底,荷兰东印度公司派驻台湾的新任长官宋克,在北汕尾(今台南四草)建立起简易的商馆。次年,宋克在大员(今台南市)建热兰遮城,以此作为统治台湾的中心。
后果:
郑成功收复台湾:1661年,明将郑成功抗清不利,退败海上,转占台湾。
结论:荷兰侵占台湾,一方面拉开了外来政权殖民台湾的序幕;另一方面,荷兰人为垦殖土地,又大规模移汉民入台,促进了台湾本岛的开发和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