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爱尔兰大饥荒;后果:1851年伦敦世博会。
作者:樱 / 编辑:陆伯让
前因:爱尔兰大饥荒
1845年秋,爱尔兰因马铃薯歉收爆发的大饥荒,引发了关于废除谷物法的激烈讨论,直接推进了谷物法的废除。
1846年,英国废除了谷物法,走向了自由贸易,并保持了百年之久。
18世纪初,英国人口膨胀,常常需要进口粮食,英语中的谷物泛指粮食。
而拿破仑战争期间,粮价飞涨,地主们大量投资地产种粮,而战争一结束,这些投资收不回来,进口又恢复了,地主们损失惨重。
这些持有土地的大多是贵族,于是,他们促使议会出台了1815年谷物法,限制外国粮食入境,这使得英国本土粮食价格高昂,反对声持续不断。
反对浪潮中,最知名的莫过于理查德·科布登。

科布登被称为“自由贸易之使徒”(Apostle of Free Trade),是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推动者。
科布登来自农民家庭,白手起家,与朋友合作建立了印花厂之后,成了富裕的工厂主,随着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这样的工厂主实力越来越强。
这些人一直是最大的反对派。谷物法推高粮食价格,工人为了吃饭,就会要求更高的工资,而别国如果不用谷物来换商品,他们就很难赚钱。
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更是他们的信仰,信仰的就是:商品自由流通才能创造财富。
当时,有反谷物法的组织,但是水花不大,曼彻斯特的工厂主们加入后,这个同盟影响力才增加。科布登就是同盟的主心骨,带领同盟争取民众,向政府施压。
怎么争取呢?
同盟去农村宣传时,不仅没人听,还被打过几次。因为谷物法废除,粮价下跌,农民的日子会更惨。
但是科布登就是农民出身,他很快找到关键点,告诉农民们,谷物法没有好处,因为高粮价带来的利润都被地主拿走了。
而面对工人,他们就说谷物法让面包变得昂贵。当时,工人也在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发起了宪章运动。
反谷物法的,搞宪章运动的,两边为了抢人,还曾在街上斗殴。
为了进一步宣传,他们创办了报纸,写小册子反对谷物法,期间成立的《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是至今都在发行的著名刊物。

《经济学人》往往被教师当做学习英语的好素材。
而同盟在争取选民时招数更有效。那时候,选民必须有一定的资产,所以大多数工人农民都是没有选举资格的。同盟就筹集资金,分配给没有资格的人,打造了大批选民。
这样一步步布局,1841年,科布登成为议员,成为同盟在议会的代言人。
虽然废除谷物法已经是大部分人的共识,但是阻力仍然存在。
他们不是有反谷物法同盟么?
1844年2月,里奇蒙公爵就成立了中央农业保护协会,以牙还牙。
他宣扬说废除谷物法,粮价下降,农民会更贫困。而食物价格低了,这些工厂主只会降低工资,提高利润,工人们得不到什么好处。
面对危机,保守党内部也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当时保守党出身的首相皮尔,也曾是个自力更生的工厂主。清楚爱尔兰对于英国的重要。想要解决这件事,必须废除谷物法。
但是保守党内有相当多的人都不支持他,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强行决策,带来的将会是保守党的分裂。
围绕着谷物法,全国吵成一片时,1845年秋天,爱尔兰爆发了大饥荒。
爱尔兰人民当时主要依靠马铃薯维生,而马铃薯疫病的发生,让爱尔兰的民众失去了重要的口粮。谷物法死死的卡住了爱尔兰人的脖子,使他们不能及时的进口粮食来赈灾。
废还是不废?
保守党内阁因此陷入了分歧,此时政敌又向选民们发表了《爱丁堡来信》,科布登继续带领工厂主们四处奔走,舆情再次倒向了废除谷物法的一边。
首相皮尔便借此机会,在议院连续做了五次重要的演讲。在冗长的辩论中,爱尔兰的饥荒成了最大的话题。

皮尔被看作是英国保守党的创建人,是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稳定与繁荣的总工程师,被称为英国最杰出的首相。
最终,1846年5月15日,废除《谷物法》议案在下议院通过。
此后,粮食的价格渐渐下降,而首相皮尔却受到党内反对,离开了首相的位置,但他称赞科布登是废除谷物法的大功臣,也坚持自由贸易才是未来。
确实,废除谷物法后,自由贸易为英国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后果:1851年伦敦世博会
谷物法被废除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英国政府通过举办世博会来彰显这一成就。
结论:谷物法的废除标志着自由贸易在英国成为主流,让英国的贸易进一步扩张,之后,议会宣布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