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庚戌之变;后果:清康熙时,长城成为内城。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前因
因明朝嘉靖皇帝断绝了与蒙古人的贸易,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1550年发动战争,一直打到明朝首都北京城下,因是庚戌年,史称“庚戌之变”。
1568年5月,戚继光在解决完东南沿海倭患后,受命总理蓟州、昌平和保定三地防务。
从大明东南海防,到如今戍边北疆,戚继光的调动反映了明朝对于边疆防御的重视。
之所以选择戚继光北上,是因为他始终抱有“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的观念。如今东南边陲的倭患已肃清,他又想起了年轻时的那段遗憾。
1550年,22岁的戚继光入京参加当年的武举会试,恰逢“庚戌之变”,蒙古人兵临城下,10人被杀或成为奴隶。这段耻辱令戚继光始终难以忘怀。

1567年,戚继光被召回北京,担任了他父亲曾经担任的禁军神机营副将的职位。但戚继光并不满足于享受京官的安逸,当然也厌烦京官的政治斗争。便向皇帝请求负责北方边疆的防务。恰好当时的蓟辽总督谭纶极力推荐,戚继光得以在次年走马上任。
其实,北方自庚戌之变后安定了多年,主要原因在于明朝恢复了与蒙古人的边境贸易。然而贸易的不公平,以及开放后很快又被中断、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气候等方面的原因,蒙古人又开始对内地进行掳掠。如何才能做到一劳永逸呢?这是新上任的戚继光需要思考的问题。
戚继光经过考虑,决定上书修长城。这条建议并不稀奇,事实上明朝就不止一次修过长城,而修长城更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最常见的办法。当他向万历皇帝提出后,遭到了朝臣的反对。原因只有一个字,贵!每一米造价约为一两银子。
戚继光称此次修长城工程与以往不同,会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花点钱值得。他表示,此次最大的不同在于改进了修长城的材料。此前的是黏土和灰石砌成的夯土墙,这次选择用青砖修长城。如此以来,边防更加坚固,只不过1两银子恐怕就不修不到1米了。
据计算,当时每丈长城至少花30两银子,换算下来,一米长城造价10两左右,上涨了近10倍,一座空心敌台更需要70两银子!后来统计,这几年修长城的钱,平均每年都占全国总支出的四分之三。

即便如此,当时的朝廷还是批了这项工程。
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宰相是张居正,素来与戚继光要好,且十分信任戚继光。戚继光在东南剿灭倭寇的功绩,也为这个巨大的项目赢得了更多信任。当然,迫于明朝财政窘困的客观情况,原先预计用空心砖建造3000座烽火台,也减到了1000座左右。
就这样,长城开始动工了。
可以说,这个项目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进行的。若有一点纰漏,必然会遭受朝臣和台谏官员狂风暴雨般的批驳。
还好戚继光顶住了压力,就单说这项工程,戚继光的完成度非常高。
一方面,这次修筑,终于筑起了一条东到辽东虎山、西至甘肃的嘉峪关,全长6259.6公里的边墙。长城的布局也非常合理,非常有利于调兵。

1575年,蒙古人又来侵犯,长城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蒙古朵颜部首领董狐狸的弟弟董长秃率众进犯董家口长城,戚继光率少数戚家军抵挡,利用地势在战争中活捉了董长秃。董狐狸不得不率领本部负荆请罪,称臣纳贡,表示再也不敢入侵大明疆土。这场胜利让当时所有反对者闭上了嘴。
另一方面,戚继光治军严格,保证了这项工程的高质量完成。
因为他深知这项工程浩大,若没有严格的纪律,不仅修不完,修不好长城,还会出现难以杜绝的贪污腐化现象。
为此戚继光经过朝廷同意,将东南驻防的戚家军2万人调了过来。
一天,戚继光的老部下胡守仁率3000名浙江兵赶到蓟州。不知什么原因,这些士兵只能在郊外列队等待。恰逢当天暴雨,可是这些竟然没有一人退缩,被淋了一整天。此事足以见戚家军治军严格。
另外,戚继光还要求每一块青砖都刻上烧制地点和负责人,以便出问题后追究责任人。这种做法也对当代质量控制有十足的借鉴意义。
后果
明长城至此绵延于崇山峻岭间。只不过,明朝之后的清朝领土更为广阔,北部边疆包含长城内外,长城遂成为内城墙,失去了边界防务之用。
结论:虽说后世对于明长城的修建是否值得有着全新的见解,比如称劳民伤财且毫无用处……但戚继光对于中国边疆防卫的贡献不容磨灭。长城也一直保留至今,成为世界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