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果:拜占庭帝国分裂。
文/小龙包
前因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0年,第四次十字军在威尼斯协助下,前往目的地埃及,中途转向进攻君士坦丁堡。
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在威尼斯人的引导下,围攻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攻陷城池后,十字军进行了长达三天的洗劫。此后,拜占庭帝国分裂数十年。

12世纪末,拜占庭帝国与威尼斯商业共和国在东地中海贸易中的矛盾愈发尖锐,双方关系剑拔弩张,仇恨的种子由此种下。此时的威尼斯总督,是年逾八十的恩里克·丹多罗,他自己对拜占庭也有深仇大恨——据说他的眼盲便是三十年前在拜占庭被害导致的。国家利益的冲突和私人恩怨结合在一起,丹多罗对拜占庭的敌意日渐增长。
此时恰逢第四次十字军,他们的目标埃及远在地中海东南岸,陆路十分遥远,便联系威尼斯人帮助运输。然而,直到出发前,十字军始终没能凑齐付给威尼斯的报酬。
由此,威尼斯人建议十字军通过进攻扎拉来偿还债务。扎拉的市民为了证明自己是天主教徒,在城内外悬挂了大量十字旗,但急于还清债务的十字军完全无视,向城中的天主教兄弟们,伸出了屠刀。
洗劫完扎拉城后,十字军仍然欠威尼斯大量债务。就在此时,流亡西欧的拜占庭皇子阿莱克修斯,找上了十字军。他许诺,只要十字军进攻君士坦丁堡,帮他夺回帝位,他将偿还十字军欠威尼斯的所有债务,并帮助十字军前往埃及,甚至许诺让东正教归罗马教宗统治。
按拜占庭惯例,君士坦丁堡守军都是极少数的精锐,以往遇袭,往往都是边防军与地方军前来驰援,但这次十字军的突袭让守军猝不及防。在君士坦丁堡高大城墙的加持下,为数不多的守军坚持了一个多月,还是没能守住。

由于拜占庭对西欧人的敌意,以及刚刚过去的围城战,驻扎在城内的十字军与市民冲突不断,于是他们便撤到城外去驻扎。
阿莱克修斯借助西欧人之力夺取皇位的手段让君士坦丁堡的市民们十分不满,况且拜占庭继承法并不同于西欧,为夺皇位手足相残是司空见惯之事,市民们并不认可阿莱克修斯这个“流亡皇子”的继承权。此外,由于无力替十字军支付欠款,阿莱克修斯向市民们征收重税,进一步引发了他们的不满。
1204年初,拜占庭贵族阿莱克修斯·杜卡斯借助市民的不满发动政变,登基为帝。他拒绝向十字军支付报酬,这便引发了十字军的第二次围城。
第二次围城仅持续了数天,在威尼斯人强大海军的帮助下,十字军成功拿下了君士坦丁堡。前后两次围城战、欠威尼斯的巨额债务,以及与市民间不断爆发的冲突,让十字军战士们心中积攒了巨大的不满与怨念,于是,这些高举圣战大旗的西欧骑士们在攻入城后开始大肆劫掠。
这场野蛮的洗劫持续了三天之久,几百年来君士坦丁堡积聚的来自拜占庭各地的珍贵艺术品与古代图书手稿和来自世界各国的金银珠宝和奇珍异物,均遭到掠夺甚至毁坏。
收获颇丰的西欧封建主们纷纷将战利品运回国内,时至今日,法国仍然是拜占庭古代文物的主要收藏地;此外,今天的我们如果去威尼斯旅游,尚能在城内许多地方见到富有拜占庭风格的雕像,它们大都是威尼斯人在1204年从君士坦丁堡抢走的。君士坦丁堡,这座“世界渴望之城”,遭到了她的基督教兄弟野蛮至极的对待。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拜占庭帝国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分裂。
威尼斯人与十字军领袖共同瓜分了拜占庭帝国的大部分领土。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威尼斯人成立了拉丁帝国;在希腊地区,十字军领袖们也或多或少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封地;此外,爱琴海上诸多属于拜占庭帝国的岛屿,都落入了威尼斯人手中。
流亡在外的拜占庭贵族们建立了三个流亡政权,分别是巴尔干西部的伊庇鲁斯专制君主国、小亚细亚西部的尼西亚帝国,以及黑海东南岸的特拉布松帝国,三者均自诩拜占庭帝国的正统继承者。
后果
拜占庭帝国分裂: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威尼斯人和拉丁人瓜分了拜占庭帝国的大部分领土,拜占庭帝国的贵族建立了三个流亡政权。
结论:1204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严重影响了东欧东正教希腊人与西欧天主教拉丁人之间的关系,本就互相猜疑的双方更加敌视了。此外,这场战争对本就已经虚弱不堪的拜占庭造成了沉重打击,后来虽然帝国得以重建,却已积重难返,任人欺凌,最终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