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专权:有文化的太监太可怕!
前因:朱瞻基设立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后果: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

文/全历史 王莫失

前因:

朱瞻基设立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

1435年(宣德十年),王振被任命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获得了宦官最高的权力。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的时候,缔造了“仁宣之治”,迎来了明朝的盛世,但同时朱瞻基也干了一件影响明朝历史的事,那就是提高了太监在明朝政局中的位置,朱瞻基先是设 “内书堂”,教太监们读书。后来设司礼监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给了他们“批红”的权力。

朱瞻基这项措施的意图,是想用太监在朝局中制衡文官,可他做梦也没想到,就因他的这项措施,导致日后在明朝数百年历史中,专权擅政的太监层出不穷,而第一个出现的就是王振。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王振作为太子老师地位一跃而起,但是想要擅权却没那么容易。朱瞻基死的时候,为9岁的朱祁镇留下了有名的“三杨”作为辅政大臣,还有朱祁镇的奶奶张太皇太后,有这些人在,王振再怎么受宠,也没机会擅政。

王振画像

此时的王振也知道自己斗不过辅政的老臣和太皇太后,所以他把更多的心思还是用在了侍奉英宗身上,为了讨英宗欢心,王振主持修筑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在宫殿竣工的筵席上,英宗见不到王振,心里不舒服,于是派人去请。按照规矩,太监是不能参加这种宴会的,而王振这一次很不收敛,大摇大摆地参加了宴会。

没想到这件事后来被张太皇太后知道了。张太皇太后突然召王振进宫,怒斥王振:“你不过是一个侍奉皇帝起居的太监,竟然敢做不法之事,我要杀了你。”王振当时吓得魂不附体,多亏了一旁的朱祁镇求情才免了王振一死,从此王振老老实实,不敢造次。

不过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活得长才是硬道理。无论是“三杨”还是张太皇太后,年纪都太大了,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驾崩,“三杨”中的杨荣也已经死了,剩下的杨溥和杨士奇也都离死不远了。王振终于等来了出头之日。

王振先是把他的两个侄子王山和王林提拔为锦衣卫指挥同知和指挥佥事,以此来控制锦衣卫,随后在朝廷内外广结同党,仗着朱祁镇对他的宠幸,拉拢朝中各部分官员,当时有个叫王佑的工部郎中,为了给王振当干儿子,主动把胡须都刮了,王振见了他问:“你胡子呢?”王佑回答说:“老爷您没有胡子,儿子我怎么敢有。”之后王佑立即被升职为工部侍郎。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王振的时间地图

此外,王振为了专权,还偷偷找人搬走了当年朱元璋立在宫门口的一块铁碑,上面就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可见王振已然肆无忌惮。当时有徐睎和王文两个人,因对王振极尽谄媚,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和都御使。福建的参政宋彰将贪污的数以万计的官银全送给王振,王振不但没追究他贪污,反而提拔宋彰为布政使。一时之间,全国上下,各个部门都有王振的党羽,任何地方上的官员到京城报到,都会拿着金银财宝去孝敬王振,但偏偏有一个人是例外。

这个人从山西巡抚任上回京,完全没理会王振。要是别的地方也就算了,山西可是王振的老家,王振觉得很没面子,于是把这个人关进了大牢。结果连王振也没想到,此事一发,不但满朝文武都找王振说情,山西的百姓也都联名进京请愿,就连已经离死不远的老臣杨士奇都为这个人求情,王振最后也知道此人非同小可,把这个人放了,这个人就是于谦

王振和于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两个人就是日后土木堡之变中的主角。明朝的历史也在此处渐渐发生了拐弯,如果明朝的历史是一条万里长堤,王振就是第一个钻孔的人,而于谦则是那个用生命修补孔洞的人。

后果:

1.土木堡之变;

2.夺门之变

结论:王振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后,一面讨好明英宗,一面结党擅政,提高了政局中宦官的权力,为后来土木堡之变埋下伏笔。

阅读数 4.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