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非正常外交:跪拜惹祸?
朕敕谕英吉利国王,勿谓言之不预也!

文/全历史 拾贰酱

1793年9月2日,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接到乾隆帝的谕旨,准许他赴承德避暑山庄觐见。

然而使团觐见前后,双方因礼仪问题产生了诸多争议,中英的第一次正式接触最终不欢而散。

两种差异巨大的文明第一次碰撞时,总会有一些不和谐的情况出现。而当权者不同的应对之策,最终会将国家带向完全不同的道路。

日本面对“黑船来航”(此处可a1871年12月28日的东京),没等开打就答应了美国开放通商口岸的要求。之后为求自强,开启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跻身现代强国。

印度的莫卧儿帝国,面对英国东印度公司(此处可a1600年12月31日的伦敦)的通商请求虽然应允,但由于缺少自我革新意识,统治基础被外力冲击,印度走向分裂,在近代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不少人认为,乾隆(此处可a1711年9月25日的北京)与马戛尔尼的“非正常”外交,应该为晚清在近代遭受的苦难负责。

今天我们就来复盘一下当时的情况。

首先,英国大使马戛尔尼来到清朝时带着怎样的目的?

1792年,乾隆平定印度东部的廓尔喀,这刺激了殖民印度的英国。第二年,英国派出了马戛尔尼使团出发访华。

第一,了解清朝朝贡思想的英国人,希望向乾隆展示一个科技先进、武力发达的海上霸主形象,以此促进两国平等谈判。

因此,使团中的人员、携带的礼物以及乘坐的船只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正使马戛尔尼与副使都有英属殖民地的外交经验;使团携带的60箱礼物,大多是能够展示机械制造工艺的机器;另外,使团乘坐的狮子号带有64门大炮。

 马戛尔尼送给乾隆的礼物之一,自来火鸟枪。此外,英王还特意赠送了装备有110门大口径火炮的“君主号”战舰模型、天体运行仪和钟表等。

第二,获得清朝重视,扩大中英贸易规模。

使团来清的名义是为乾隆祝寿,但实际上英国是为广阔的中国市场而来。马戛尔尼觐见乾隆时便提出了6点要求,主要是提议增加通商口岸和固定关税。

但是在和平通商的请求之外,还提出了割让海岛给英国人居住的要求。

那么,面对要求“平等外交”的英国人,乾隆是怎么应对的呢?

首先,从马戛尔尼使团抵达澳门开始,乾隆就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按照惯例,所有外国来使都应在广州下船,然后由清军护送北上。马戛尔尼为了彰显英国与其他藩属国的不同,以贵重礼品不能颠簸为由,要求从天津下船。

乾隆破例准许。

其次,免除使团的三跪九叩之礼。

虽然乾隆得知马戛尔尼拒绝行礼的时候颇为恼怒,但他知道中英之间没有实质性的臣属关系。康熙朝的俄国大使,以及雍正朝的葡萄牙使者访清(此处可a1726年6月10日的澳门)时,都有免跪的待遇。

乾隆又被马戛尔尼吹嘘的精致礼物吊足了胃口,便答应可免除跪礼。

再次,派出清朝最高规格陪游。

乾隆寿宴之后,他派和珅(此处可a1799年2月14日的北京)、福康安等人陪马戛尔尼参观皇家园林。

乾隆是钟表控,他收藏了近3000件钟表,其中很多都是清宫内务府制造的。

园中摆满了乾隆特意安排的高水平贡礼,其中不乏精密复杂的钟表、枪炮以及天文仪器,与英国献礼的重合度非常高。乾隆的意图很明显:你送的我都有了。

马戛尔尼在游览过程中渐渐有些脸红,英国借礼物秀肌肉的计划就此落空。

随后,英国的通商请求一概被乾隆拒绝,马戛尔尼极力试图挽回。

第一,他转向了清朝高层官员。

直隶总督在接待马戛尔尼时表现得十分热情得体,马便想从总督入手,给他灌输通商的好处,从而向乾隆进言。但通商事宜超出了总督的事权范围,他拒绝与使团商谈。

第二,他试图插手浙江的中英贸易。

按朝贡体例,乾隆准许使团可以进行额外的贸易活动。利用这次机会,马戛尔尼希望乾隆准许他的船长到浙江主持。

此举意在混淆视听,马想利用乾隆的谕旨,令浙江地方误以为英国得到了通商允许。

乾隆虽然不明马的动机,但隐约觉得他在拖延回国时间,果断拒绝。

直到马戛尔尼返程,英国的通商请求都没有得到上谈判桌的机会。

乾隆为何这么做?难道只是因为他做天朝上国的迷梦,认为中国无所不有不必通商么?

首先,乾隆的做法都是朝贡思想的延伸。

清朝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华夷秩序,在对外交往时严格实行朝贡体系。即你要跟我交往,就要先臣服于我(教化)。

当然,只是象征意义上的臣服。比如纠正马戛尔尼递拜帖时的称呼,在船上挂贡使的旗子,以及跪拜礼上的争端等。

这是清朝对外防御的策略,外人按清朝的规矩办事,就会成为本国体系下的一份子,从而减轻对国家的威胁。

郎世宁是典型的守规矩传教士,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成为皇帝喜爱的宫廷画师。

其次,这种思想延续到对外贸易方面后,表现的特点就是经济利益成为次要,由谁主导才是第一要事。

乾隆来说,对外贸易必须按大清的规矩、在大清指定的地点开展。

比如中俄贸易在恰克图,中葡在澳门,中英则在广州十三行,都是由清朝主导的。那么,马戛尔尼提出在宁波、天津等地重新开辟港口的想法,无疑在清朝的计划之外,乾隆不会接受。

再次,马戛尔尼的一系列小动作,引起了乾隆的警觉。

马戛尔尼除了私下联系高层、拖延回国时间外,曾极力推荐两位英国传教士入京。早在康熙历案时,传教士就已引起朝臣对立。

乾隆对“殖民主义”、现代外交的无知,从当代视角来看无疑是落后的。

乾隆清楚英国人挑战清朝规矩的意图。日本倭寇和葡萄牙海盗,就是体制外人员大量涌入引起动乱的先例,从这点来讲,乾隆的担忧十分合理。

东西方最强大的两个帝国,都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的行为和周围的事物,很难想到将自己摆在对方的位置,用对方的视角看待世界。

于是造成了一次颇为尴尬的外交事件,这验证了虚假同感偏差规律(详见规律45 - 虚假同感偏差:为什么我们总觉得他人和自己一样?)。

历代评价

1、任何君主从来不会把使臣当作与他地位平等的人。觐见中国皇帝却要遵行英国的习俗,这是没有道理的。

——拿破仑·波拿巴

2、当我们不把磕头当作一件可笑的事情时,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中国。

——罗素

3、乾隆不仅熟悉西方地理,同时也清楚欧洲法、俄两国内部的情势……清朝对英国的认识仍属有限,但并非如过去所想的对外界一无所知。

——欧立德(Mark C. Elliott)

阅读数 7.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