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人世平和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对于不可抗拒的死亡的接受。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是十九世纪晚期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其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1897年以前,1897-1907年,1907-1911年。
本文介绍的这部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ed)就创作于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段岁月。
马勒大地之歌纪录片:我们终将回归自然
《大地之歌》最初构思于1907年夏,这一年对于马勒来说是多灾多难的。
1907年年初起,反马勒阵营展开了全面攻势,他们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批评攻击马勒,连他的朋友和支持者也被斥为“马勒帮”。这成为马勒从维也纳宫廷剧院辞职的直接导火索。
但新的大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此时向他抛出了橄榄枝,经过再三考虑,马勒决定放弃维也纳,与纽约方达成了初步意向。
就当马勒做好迎接新生活的准备时,他天使一般的大女儿玛利亚染上了猩红热和白喉,在被病魔折磨了两个星期后,无助地去世。
工作的变动,亲人的离去,马勒的精神和身体都到了崩溃的边缘,而随后的身体检查更是雪上加霜:他被确诊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
在这个充满伤心的夏天,马勒收到了朋友送来的诗集,汉斯·贝特格的《中国之笛》。
在品读了这部诗集后,马勒发现其中不少作品都与他现在的心境十分契合,他便从中选出几首作为了《大地之歌》的素材,在余下几个星期里就构思出了初稿。在1908年完成了《大地之歌》的全部创作。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王维《送别》
这本诗集是贝特格参考汉斯·海尔曼的《中国诗歌》、法国人优蒂特·戈蒂埃的《玉书》,以及赫尔曼圣丹尼斯的《唐代诗歌》而作。
由于贝特格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以及加入了大量个人情感与思想,诗集已完全丧失了中国古诗应有的原貌。
但是,这些诗歌仍然传达了许多中国特有的意境与情景,如李白怀才不遇、失落孤寂的心理,王维、孟浩然归隐山间的愿望等。

王维《雪溪图》
《大地之歌》还有一个副标题:
“一个男高音与一个女低音(或男中音)声部与管弦乐的交响曲。”
如其所言,《大地之歌》是一部为人声和管弦乐队而写的交响曲,这种体裁决定了这部作品中既包含声乐体裁又有交响乐体裁的特征。
此外,这部交响曲在结构上,还从传统的四乐章变为六乐章。
第一乐章:尘世苦难的饮酒歌
第二乐章:寒秋孤影
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分别引用的诗作是,李白的《悲歌行》的前半部分和钱起的《效古秋夜长》。
第三乐章:青春颂
第三乐章的原诗还没有定论,不排除是译者拆分或合并几首唐诗而作的可能性。
第四乐章:咏美人
第五乐章:春天里的醉汉
第六乐章:告别
四至六乐章所引用的诗作,由王光祈先生在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西洋名曲解说》中,就查明了它们分别是李白的《采莲曲》、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维的《送别》。
整套作品的六个乐章都分为了声乐部分主题和器乐部分的主题,二者的主题地位同等重要,无主次之分但又不冲突。有时声乐主题呈现器乐化的演唱方式,而器乐主题又奏出声乐化的婉转吟唱。
而且,在这部作品中,人声虽然在内涵上起着主导作用,但它有别于人声在歌剧里的咏叹调或用管弦乐协奏的艺术歌曲中的主体地位,人声是作曲家用来与器乐形成乐曲交响织体的组成部分。
整部作品给人的印象有如激动不已的即兴发挥,它那丰富的色彩变化也同样着吸引人们的注意。
《大地之歌》不仅是马勒渡过此次精神危机的明证,而且是他全部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它深具哲学性的构思与生活的欢乐和期望,同大自然融为一体;它的基调是悲观的,但其中并不缺少激情的表达;它的音乐富于幻想的意味和美,写作技巧可以说达到了他创作的顶峰;它表达了他最后的人生哲学——对于人世平和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对于不可抗拒的死亡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