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土木堡之变;后果:南宫复辟
文/全历史 王莫失
前因:
1449年(正统十四年)十月十一日,瓦剌首领也先率数万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城墙之上,兵部尚书于谦率京师军民严阵以待,震惊明朝历史的京师保卫战即将爆发。
此刻,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的明英宗就被关在德胜门外的空房里,城下的也先派出使者对着城墙上高喊:“大明皇帝驾到,群臣还不出来迎接?”
于谦当即回应:不好意思,此时我们已经有了新的皇帝,景帝朱祁钰。英宗已经成为了太上皇。
瓦剌的使者继续说道:“那就按照此前的要求,用万两金银来赎回你们的太上皇吧。”
于谦继续表态:不好意思,要钱没有,不服来战!
瓦剌的使者又说道:“你们的太上皇在我们手中,你们应该投降。”
于谦大声回答:“社稷为重,君为轻。”
谈判失败,也先下令进攻。
就在一个多月前,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回了北京。顿时朝野震惊,大明开国以来,还从未遭遇过这样的奇耻大辱,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召集群臣商议,翰林院侍讲徐有贞提议说,最近星象有变,应该迁都南京。这话一出,兵部侍郎于谦当即破口大骂:“再说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势去矣。难道忘了宋朝南渡的故事吗?”于谦说完,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纷纷支持于谦。
接着,于谦联合王直等大臣,找到当时朝局中最有话语权的孙太后,说明来意:此时太子才2岁,主少国疑,国又不可一日无君。请求孙太后支持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也先大军将至,孙太后考虑再三,最终决定,拥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保卫京师。
面对也先来势汹汹的数万大军,于谦一边派御史去各地方召集部队勤王,一边在北京城内召集军队,虽然此时城内的士兵总数也在10万以上,但于谦依然抱着必死之心守卫京师。
为什么?原因有两个,其一,北京城内的士兵不是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就是老弱残兵,因为精兵强将当初全被王振带走了。其二,北京城太大了,这些士兵根本不够用。北京城外城有九个门,根本无法预料也先会主攻哪个门,十几万兵力分布九个门,平均每个城门才2万人左右,是很容易被也先主力攻破的。
面对这种情况,于谦采取了一个十分大胆的策略。当时他的助手石亨提议,坚壁清野,只守不出。当即被于谦否决。于谦认为一味防守只会助长敌军气焰,况且未必守得住。不如抱必死之心一搏。他命令主力部队在九门外御敌,再安排诸将率所部守军坚守九门,而且把北京城北面首当其冲的德胜门留给了自己,足可见必死之心。他还命令锦衣卫在城中巡查,凡事看见不参战的士兵格杀勿论。
也先做梦也没想到,北京城内竟有于谦这样的人物。战斗一打响,也先猛攻德胜门,本以为明军会坚壁防守,结果却遭到了一支部队的伏击!
这支部队就是京师三大营中最强的火器部队神机营,在土木堡之变中,神机营未放一枪一炮就全军覆没,而此时这支部队中全是阵亡将士的战友、兄弟。他们带着愤怒和仇恨,给了瓦剌骑兵狠狠一击,将主帅孛罗击毙,杀敌1万余人。
遭遇惨败的也先不肯放弃,接着又转战西直门,依然失利,最后又进攻彰义门,在彰义门又一次被明军的火枪队阻击,伤亡惨重,战斗持续了近一个月,也先终于率兵退回塞外,京师保卫战结束。
最后,在德胜门的城墙上,于谦和石亨望着撤退的瓦剌军,内心欣喜难以言说。这一战,于谦封神,他凭一己之力挽救了明朝的危亡。可惜此时的于谦料想不到,这一战却也把他自己逼近了深渊,而那个把他推下深渊的人就站在他身边。
后果:
结论: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也先率军趁机进攻北京。兵部尚书于谦,力挽狂澜,拥立景帝登基,组织京师保卫战,瓦解了也先的进攻,挽救了明朝危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