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大明王朝的拐点
前因:瓦剌崛起;王振专权;后果:北京保卫战;夺门之变;庚戌之变

文/全历史 王莫失

前因:

瓦剌崛起;

王振专权。

公元1449年(正统十四年)8月,明英宗和太监王振率领20余万(号称50万)明军在遭遇瓦剌军追袭后,被围困土木堡,20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这场大战的主角非太监王振莫属。

事情的起因是1449年2月时,瓦剌首领也先在与明朝的朝贡贸易中,谎报了使团人数,还以劣质马匹冒充好马,被太监王振发现。其实这种以次充好的事也先并不是第一次干,只是以前每次都会先给王振些好处费,但这一次却忘记了。结果王振很不高兴,只给了使者原来五分之一的赏赐。导致也先勃然大怒,同年7月,四路大军南下进攻明朝,也先亲率中路军,发兵大同。

事是王振挑起来的,面对也先的进犯,王振第一时间站了出来,主张让明英宗御驾亲征。当时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极力反对,声称应该进行周密的部署,不应该草率出征。可惜当时明英宗只宠信王振,在王振的煽惑下,明英宗于同月,命其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然后和王振带领约20多万大军从北京出发,增援大同。张辅邝埜等人护驾从征。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王振的时间地图

全程只有了一个月的时间来召集部队,筹集粮草,这并不是明朝的军事行动力强,而是全凭王振一人瞎指挥。20多万大军仓促出兵,武器装备都是临时配的,后勤补给也根本没做合理的安排。起初王振以为皇帝一去,军队就有了士气,敌人就可以被轻易击退了。结果走到半路就发现战争并没那么简单,因为军粮短缺,军心就开始涣散,待8月大军到达大同时,战斗力已然大打折扣。而且,此时前线传来战报,也先连战连捷,王振的心里渐渐害怕了,思来想去,还是保命要紧,于是王振下令率军撤退。

要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如果按来时的路线,经宣府,进居庸关,果断撤退也不会有后来的惨败。可惜王振不甘心大军如此一来一回白忙一场,在撤退途中,他想带着几十万大军和皇上绕道他的老家山西蔚州显摆显摆,于是大军改道蔚州,想通过紫荆关回北京。如果坚持这条路线,也依然不会有后来的惨败。没想到走到一半,又变卦了。王振担心这几十万大军路过蔚州,会践踏家乡的庄稼,于是又改道回宣府。就这么绕来绕去,耽误了撤退的时机。

与此同时,也先刚一听到明军撤退的消息就派骑兵部队进行追袭,果然刚追到宣府附近,就遇上了改道撤退的明军。也先一鼓作气,直接向明军发动进攻,因为此前一再改道,明军已疲惫不堪,这一战死伤达3万余人。

土木堡之变明军路线图

遭遇战败的明军边战边退,此时兵部尚书邝埜建议,大军应该直接加速撤退,只要进入居庸关就安全了。但是王振偏偏不听,他选在土木堡驻扎。土木堡这个地方地势高,无泉缺水,只有南面十五里有一处河,结果也先率大军赶到后,第一时间便占据了水源,将土木堡上的明军团团围困。

坚持了数日,被围困的明军挖地两丈都不见水源,严重缺水。王振无计可施,又下令大军移营找水,几十万饥渴难忍的士兵顿时乱作一团,一哄而散。此时也先突然率大军杀出,明军根本无力御敌,被瓦剌军杀的片甲不留。

太师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52名随明英宗亲征的高级官员全部在混战中战死。当时明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见到此状,愤怒至极,抡起铁锤砸碎了罪魁祸首王振的脑袋。明英宗在混战中被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俘虏,成为阶下囚。这就是明朝开国以来遭遇的最大耻辱——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大军的马蹄并没有停止,他打算越过长城,直入京师。而此时在北京城的城墙上,也站着一个人望向北方,他在思考如何力挽狂澜扭转败局,挽救这场大明朝的危机……

后果:

京师保卫战

夺门之变

庚戌之变

结论: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遭遇了明朝开国以来,中央军队的首次战争失败。由此引发了后来明朝政局和皇位继承上的一系列问题。

阅读数 5.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