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伯超,音乐名家,中国重要的作曲家, 指挥家, 音乐教育家。1903年8月23日生于江苏武进。
吴伯超先生是我国重要的作曲家, 指挥家, 音乐教育家。主要作品有合唱曲《中国人》、女声合唱《暮色》、二胡曲《秋感》、民乐合奏《合乐四曲》等。《中国人》(侯伊佩词),作于1940年。该曲于1942年获教育部文学艺术的作曲奖,曾广泛唱于西南大后方各地。

吴伯超
1903年8月23日吴伯超生于江苏武进。中学年代即随刘天华学习民族乐器演奏。1922年入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继续从师刘天华,学习琵琶与二胡。1927年毕业,先后任教于北京师范学校,上海国立音乐院。

刘天华
1931年,吴伯超赴欧洲,在布鲁塞尔夏罗瓦音乐学院及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理论作曲与指挥。1935年10月自比利时专修音乐后回国,继续执教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即上海国立音乐院),担任视唱练耳、指挥及二胡等课程教学,并受聘为国民政府内政部礼乐编订委员会主任委员。
1936年冬,黄自发起创办上海管弦乐团,吴伯超任副团长兼指挥。抗战爆发后他离开上海,1938年夏抵达桂林,1940年春入川,1943年调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为该院第四任院长。1945年,吴伯超创办我国第一所十年制少儿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院附设幼年班。

国立音乐学院幼年班合影
吴伯超认为培养管弦乐队演奏员必须从幼年抓起,为此他在国立音乐院附设了一个十年制的幼年班,专收8岁至12岁的男童进行培养,1945年初,在重庆青木关的一个山坳里,幼年班正式开学。
抗战期间,吴伯超历任广西省艺术师资训练班主任、励志社管弦乐团指挥,中训团音干班副主任、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国立音乐院院长等职。在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原校址在重庆白沙镇新桥)任教期间(1942年3月29日),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纪念日那天,由白沙音乐教育促进会与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合作,吴伯超借驴溪半岛江津师范学校场地,举办了“中国音乐万人大合唱”。由卢前撰写《白沙镇歌》歌词,吴伯超指挥,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次史无前例的万人大合唱。

码头旁停靠的“太平轮”
吴伯超的音乐创作善于将中国传统曲目与西洋管弦乐技法有机结合。比如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期间,编配了钢琴伴奏的二胡独奏曲《秋感》(又名《秋意》),从琵琶独奏曲《瀛洲古调》选取四首,用管弦乐重新编配的《合乐四曲》等等。1949年1月27日,为国立音乐院觅新校址,乘“太平轮”在赴台湾途中遇难身亡。
五三国耻歌
这是吴伯超的代表作品之一。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后,以萧友梅为代表的国立音乐院师生即发表抗日救亡歌曲8首,集中刊发于国乐改进社1928年10月出版的《音乐杂志》第一卷第四期。新的史料发现表明,由萧友梅、吴伯超、宋寿昌分别创作的《国耻》、《五三国耻歌》、《反日运动歌》三首影响最大的歌曲,最早发表于1928年6月出版的《济南惨案》一书,后又转载于1929年10月成书的《济南惨史》一书。这些作品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一批表现抗日救亡主题的爱国歌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五三国耻歌 曲作者:吴伯超
歌词:
心伤心伤军阀病狂,揖彼豺狼。
五三之役,日人侵我边防,
杀我善良,据我鲁疆,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惟知亡庶可不亡。
家可以破,五三不可忘!
身可以死,五三不可忘!
苞桑!苞桑!
莫惊慌,莫彷徨,
听我国耻歌,
快快起来杀豺狼!
毁家誓死到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