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新霓裳羽衣曲》(OP.39)
《新霓裳羽衣曲》是曾留学德国的萧友梅先生于1923年,为当时的北京大学管弦乐队的演出所创作的,编号为Op.39。

新霓裳羽衣曲》是曾留学德国的萧友梅先生于1923年,为当时的北京大学管弦乐队的演出所创作的,编号为Op.39。 这是萧友梅从追求中国本土的民族风格,运用西洋作曲技法去表现“中国气质”的一次实践。

萧友梅先生

萧友梅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新霓裳羽衣舞》是萧友梅先生回国后创作的一首钢琴作品,这首作品独具民族特色,自创作以来常常成为钢琴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并广受听众的喜爱。

1923年8月出版钢琴谱封面

此曲的乐队编制为:一支长笛、两支单簧管、一支圆号、一支低音长 号、两个低音鼓、两组小提琴、一组中提琴、一组大提琴、一把低音提琴、一架钢琴,并且弦乐队的人数很少。乐曲完整的由钢琴演奏,各种乐器只是在重复钢琴的声部,没有演奏新的素材,更没有其独立的管弦乐个性。

“《新霓裳羽衣舞》第一”说

1923年12月17日,萧友梅亲自指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管弦乐队演奏了他创作的《新霓裳羽衣舞》。但是这件重要的音乐史迹被湮埋了六十多年,直到80年代后期,华裔音乐学者韩国鐄运用他在海外寻找到的资料对“北大音乐传习所”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时,指出:萧友梅的《新霓裳羽衣舞》“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首西式管弦乐曲”

此后,“《新霓裳羽衣舞》第一”说很快替代了“《怀旧》第一”说,得到了音乐史界的广泛认同。这一“新说”将中国人创作的管弦乐曲的时间提前了六年。萧友梅的《新霓裳羽衣舞》的总谱手稿也被发现——这是由萧友梅的侄女萧淑娴保存并提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拍摄成显微胶卷保存下来的。

唐玄宗主编乐曲《霓裳羽衣曲》

1923年8月萧友梅为作品作序:霓裳羽衣舞一曲,本为唐代之名作,然而失传久矣。唯其曲之组织大体,尚可从白居易之霓裳羽衣舞歌中忖度得一二;歌内有言“散序六奏未动衣”,足见此曲之有序(Introduction)又云“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足见散序奏完,始入舞拍,且其舞为旋转舞矣(Valse);又云“繁音急节十二遍……唳鹤曲终长引声”,足见此曲散序之后,有十二段,且其尾声为慢板长声。故此曲慢板散序之后,始入舞拍,分十二段,各段曲调均有变化,惟俱用快板,尾声用慢板长声以结此曲。惟白氏所云散序六奏之“六套”,如作六次解,为近代作曲家所不用(西乐曲每段至多复奏三次),故本曲散序只用六乐句,且不反复演奏,唯曲调内容,以用五声音阶为主,表示追想唐代之音乐也。

萧友梅所作的序

一些学者开始对这部管弦乐手稿进行了初步的研究。1992年6月王安国教授写的《萧友梅器乐作品研究》一文中,专有一节对《新霓裳羽衣舞》进行了音乐学的分析,称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从创作和首演的时间看,均早于黄自于1929年在美国创作的《怀旧》,因此,这部长达474小节(包括反复所占时值)的作品,实在应该算作中国的第一部管弦乐曲。

《新霓裳羽衣舞》总谱手稿第一页

王震亚教授在《萧友梅音乐作品分析》一文中对《新霓裳羽衣舞》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后指出:“1923年我国还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管弦乐,更谈不上管弦乐曲民族化的问题。萧友梅是探索创作民族化的管弦乐曲的一位先驱。

“《哀悼进行曲》第一”说

“《新霓裳羽衣舞》第一”说从90年代一直维持到本世纪初。随着对萧友梅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萧友梅的新资料被进一步发掘了出来。目前已经有足够的资料可以推翻原先的“《新霓裳羽衣舞》是中国第一部管弦乐作品”的说法,而应代之“《哀悼进行曲》第一”说。《哀悼进行曲》是萧友梅1916年在德国留学时谱写的一首管弦乐作品。

阅读数 2.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