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二代”还要多努力才能被看到?
文/全历史 锦灰堆
公元75年9月5日,东汉明帝刘庄逝世。
刘庄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儿子,比起父亲光复汉室之功和宽仁待下的光辉形象(此处可a至25年6月22日的鄗城),刘庄在历史上并不出名。
但实际上,他却完成了许多刘秀未竟的事业。
刘庄在位期间整肃官吏,与民休息,使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明章之治”。他又北征匈奴,重设西域都护府,将统一大业更进一步。
历史上,一些君主本来颇有建树,但因为上一任有开创之功或是过于伟大,对比之下,就被遮盖住了,往往变得寂寂无名,甚至显得平庸无能。
唐高宗开启了永徽之治,但在父亲李世民的光辉下,显得庸庸碌碌(此处可a至628年7月21日的长安)。宋太宗确立文官政治,使宋代的思想文化极大繁荣,但在哥哥赵匡胤的战功下,显得懦弱胆小,无所作为。
那么,如果拨开光武帝刘秀的光芒再来看刘庄,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第一,他是不杀谋反宗亲的精明君主。
汉代以仁孝治天下,刘秀厚待功臣,为自己塑造了仁慈君主的形象,刘庄为了凸显自己比父亲还要宽厚大度,在同宗兄弟谋反时,也只降爵,不诛杀。
刘庄继位的原因之一是母亲阴丽华得宠,山阳王刘荆同为阴丽华所出,因此对刘庄继位极不服气,于是策划谋反,未成事就被人告发。
谋反之事,放在哪个朝代都是死罪。不过,刘庄对弟弟的封国实力了如指掌,知道此事不足为惧,而他又不想落下残杀胞弟的名声。于是,刘庄并不追究刘荆的罪责,甚至将谋反的事掩盖下去。
后来刘荆又几次暴露反意,刘庄也只是降低刘荆的爵位,一应待遇如故。这样的处置让刘荆越发觉得憋屈,但又无力还手,最终在封地自杀。
楚王刘英联合其他诸侯王谋反,被手下告发而未成事。刘庄派人严查此案,发现是外戚郭氏从中联络生事。于是,刘庄没有诛杀各诸侯王,再次只作降爵处置。但与此案有所牵涉的人,无论涉事大小,均被下狱。
最终,因楚王刘英案受到处罚的有千人之多。
第二,他是严控官吏的冷面领导。
刘庄曾直言指出父亲用人选官有“选举不实”“权门请托”的弊病,以至于与民休息的政策不能真正发挥作用。于是,刘庄接手江山后,极力杜绝这些现象,并对在职官吏严格要求,不容有错。
刘庄选任地方官时,会亲自面试候补者,从中选择熟知地方民情又敢说真话的人。一次,刘庄的姐姐馆陶长公主想给儿子谋一个地方官的职位,但刘庄送给外甥一千万钱,并没有答应赐官。
除了拒绝请托,刘庄对自己选拔的官员也要求严苛。
一次,刘庄赏赐西域使者十匹丝绸,负责记录的尚书郎药崧误写成了百匹,刘庄检查记簿时发现错误,大怒着抄起木棒要打药崧,药崧吓得藏到塌下,惊呼没听说过皇帝亲自打人。刘庄自觉有失体面,这才作罢。但之后,那根打人的木棒也没有撤去,百官看到都十分畏惧,做事也越发小心谨慎。

汉明帝画像
第三,他是引进佛法的铁杆儒生。
刘秀在位时,为了恢复文化教育,曾重设西汉的十四博士之学(此处可a至前156年7月14日的长安),提倡郡县设立学校。刘庄在父亲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术研究,不仅自己成为了儒学专家,还主动引进佛教,加强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
刘庄从小就是学霸,十岁能解读《春秋》,继位后又亲自修订了祭天祭祖的礼仪章程,专修礼仪的儒士也不及他的学识。不仅自修其身,刘庄还亲自主持儒家学术会议,他邀请自己的老师——名儒桓荣,为宗室子弟和百官授业解惑。
就是这样一个铁杆儒生,却主动派人到西域去求取佛教典籍,是为 “永平求法”。刘庄又建立白马寺,收藏所得经卷,之后译出《四十二章经》。
为什么刘庄要求取佛法呢?刘庄想以此体现自己对言论和思想的包容,并利用佛法维持其统治。楚王刘英曾建造佛塔,将佛与黄老一同祭祀。按照祖制祭祀异域神灵是不合礼制的,刘庄对此并不责怪,反而赏赐物品支持刘英继续崇佛。
另外,刘庄有心重置西域都护府,因此以求法为名派人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国取得联系。之后,西域的鄯善等国归附,纷纷送质子到洛阳居住,佛法成了中西交流的手段之一。

白马寺
汉明帝刘庄在位十八年,实现了许多光武帝刘秀未曾完成的事业,但后人谈及东汉王朝往往只能想到开国皇帝刘秀,而鲜少提到“皇二代”刘庄和他的功劳,这充分验证了占据头部的个体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的头部效应(详见规律15 - 头部效应:强者为什么恒强)。
历代评价
明章之后,天下无事,务在养民。至于孝和,人户滋殖。——杜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