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三大征:万历朝鲜战争
前因:张居正改革;后果:万历播州之役。

文/全历史 Spencerrr

前因

张居正改革:公元1573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一场变法革新运动,使明朝有实力援朝。

公元1592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调动15万军队,渡海至朝鲜作战。他的侵略计划是先灭朝鲜,再渡鸭绿江,进攻中国。

万历朝鲜战争示意

明政府早已知悉这一情报,并告知了朝鲜备战。但朝鲜国王李昖(yán)耽于酒色,对于敌情充耳不闻,未作防备。

因此,日军在一个月内攻陷朝鲜王京汉城,驱逐李昖,朝鲜八道几乎被吞没。明朝是朝鲜的宗主国,朝鲜告急后立即向明求助。

明政府不相信短短一个月内日军能取得如此的胜利,以为朝鲜在喊“狼来了”,于是只派了游击史儒和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去朝鲜支援,进攻平壤。

结果,史儒很快战死了,祖承训见攻破平壤无望,只身逃回大明。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万历朝鲜之役的时间地图

明朝君臣大为震惊,立即集结了4万人,由统帅宋应昌为经略、主将李如松为提督,二人共同统率明朝援军,奔赴朝鲜联合抗日。

公元1593年1月,明军在朝鲜军的协助下第二次进攻平壤。

日军占据着平壤城,依托城墙和城外堡垒的掩护,向城下的明军不断射击。乱箭中,李如松坐骑被流箭击毙,副将李如柏的头盔被击中。显然,日军的单兵火力充足,如此消耗下去,明军损失严重。

但是日军的弱势在于他们没有大炮,陆军的主要装备就是火枪。因此,在李如松的指挥下,联军集结了数百门各种火炮协助攻城。

在明军优势火力的猛烈打击下,没有火炮的日军损失惨重,完全无法组织反击。到了晚上,日本的守将小西行长率残兵突出南门,一路南逃。

有数千日军被派来支援平壤,但受到当时平壤方向传来惊天动地的炮声惊吓,竟然半途而返。因此,中朝联军收复了平壤。

此后,李如松乘胜追击,连战皆捷,很快又收复了开城,以及平安、黄海等四道,日军大部分都退到了汉城。

这时,李如松被接连的胜利冲昏了头,有些轻敌。

在离汉城30里的碧蹄馆,明军受到了数倍于己的日军攻击。两军从午后交战六个小时至黄昏,双方都损失惨重——明军损失了不少辽东军中的精锐,而日军苦苦相逼也没取得战略性胜利。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碧蹄馆之战的时间地图

明军受挫退回开城后,李如松密令放火烧了日军的军粮。日军接连失利,水军也屡屡被朝鲜水师将领李舜臣击败,本就士气低落,此时后方被烧,更是无法再战,不得不考虑和明朝和谈。

此时如果乘胜追击,明朝的援朝抗倭战争有很大希望能快速取得彻底胜利。而就在此时,明朝部分官员认为宣威海外的目的已经达到,提出了撤兵的主张。

即便宋应昌上书反对撤兵,无奈神宗听不进去,兵部尚书更一意主和,结果明军大部分只得撤回。

果然,丰臣秀吉提出与明朝和谈,只是为了争取时间重整军备,连日本驻扎朝鲜釜山的军队都从未撤出。

公元1597年,日军再次入侵。

在得知日军再次侵朝的消息后,神宗再次下令,从全国选调精兵4万余人,以杨镐、邢玠为统帅,二次出兵援助朝鲜打击日军。

第二次的援朝战争中,明军没有像第一次那样顺利。好在丰臣秀吉于1598年8月病死,留在朝鲜的日军无心恋战,纷纷收拾行囊准备打道回府。

在日军回国的途中,明朝联军在露梁海峡进行拦截。毫无斗志的日本水军被击溃,战船损失几百艘,主将小西行长帅率部分残兵逃回。

至此,明朝和朝鲜联军将日军逐出了朝鲜半岛,取得了万历朝鲜战争的胜利。

后果

万历播州之役:公元1596年,播州(今贵州遵义地区)宣慰司使杨应龙公开反叛明朝统治,发动战争。随着朝鲜之役的结束,明军主力陆续回国,平乱播州。

结论:

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称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之役,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明朝由于辽镇精锐遭到损失,短期内无力进剿后金力量,只能坐视努尔哈赤日益强大,最后对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胁。

阅读数 3.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