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谱写不朽的英雄乐章。
《民族解放交响曲》亦称《第一交响曲》,被称为第1首中国人创作的交响曲,由冼星海作曲。1935年的秋天,冼星海刚从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毕业回国。原想把在国外所学到的现代西方作曲技术带回国内,与中国的音乐文化结合起来,轰轰烈烈地干一番自己的艺术事业。

但回国后的他,看到的是灾难深重的祖国已到了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人民在冷酷的现实中失业和流浪。他决定抛开个人的发展计划,来为民族救亡运动做一些切实可行的事情。他不仅以自己的热情投入到抗日救国的群众歌曲创作中去,而且还想通过器乐形式把自己的思想和愿望表达出来。于是,他构思了《民族解放交响曲》,但这首曲子一直未能动笔创作。
直到1936年的秋天,才完成钢琴谱初稿,1937年春开始配器,1940年,冼星海赴苏联,由于战争原因停留在苏联哈萨克共和国的阿拉木图。幸亏有短暂的空闲时间,冼星海才得以动笔创作《民族解放交响曲》,并于1941年5月完成。

阿拉木图
作品一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锦绣河山》描写中国地大物博、河山壮丽的自然景象,更着重于刻划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灵活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主部主题描写关于海洋的题材;弦乐器专用G和弦,发生浑厚的音响,齐奏着雄健的“劳动歌声”。
第二乐章《历史国难》是一个没有展开部分的奏鸣曲式,前有引子,后有尾声。引子由两个简短的敌对主题交替而成,主部强调第二个主题:人民的苦难,由木管乐器和小提琴演奏。
第三乐章《保卫祖国》由《龙船舞》、《纸鹞舞》和《狮子舞》3首舞曲組成,象征了海、陆、空三个军队。
最后一个乐章《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采用中国民族音乐的“倒装式变奏”手法,引用了陶行知的《锄头歌》作乐曲主题。
冼星海的《民族解放交响曲》,贯穿着爱。它是中国第一部具有真正民族韵味的交响曲。它取材于现实生活,选择与当时政治斗争密切联系、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题材,自始至终地贯穿着爱国、救亡、抗日、反帝、反封建等革命斗争的思想和精神。

在器乐形象的塑造上,冼星海极其重视标题性的创作原则。他努力使每一乐章的主题都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易于为群众所理解。同时,他还大胆地借鉴外来的音乐形式、语言和技法,把在法国所学到的印象主义乐派中关于和声及配器的技法融合在创作中,通过改造和变化,为自己特定的音乐内容服务。
他认为,无论是哪种技术或哪种形式,只要能与自己创作的音乐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就是有用的技术和形式。 《民族解放交响曲》的出现,为我国开辟一条交响曲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