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人录制《哥德堡变奏曲》,前有陈必先、朱晓玫、盛原,郎朗的录音室版本是后来居上,还是作为一次尝试为将来打个前哨战?我投票给后者
9月4日,国际钢琴家郎朗的新唱片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完整问世,再一次激起乐迷不同的感受。

封面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创作初衷是为了照顾失眠的大公,在他睡不着的时候弹琴给他听,打发无聊时光,所以《哥德堡变奏曲》并非为了催眠。如果弹得好,听着也不可能睡着。唯一不清楚的是,大公失眠有多严重,能听多久。
这首变奏曲的灵感源自巴赫的老师、管风琴家布克斯特胡德的一首音乐,巴赫将其写成包含两首咏叹调、30首变奏的大作品。与贝多芬《迪亚贝里变奏曲》、勃拉姆斯《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合称为音乐史三大变奏曲。
《哥德堡变奏曲》演奏难度之大,无数钢琴家挑战,能成为收藏的屈指可数。这份“不成功”名单就包括鲁道夫·塞尔金、威森伯格,绝大多数钢琴大师没有留下录音。一个原因是这部作品当时不够有名,唱片公司没兴趣广泛录音;再一个原因,当《哥德堡变奏曲》1955年因为古尔德的飞快诠释名声大噪之后,钢琴家与唱片公司担心口碑无法与之相比,不敢录音。
古尔德1981年去世后,《哥德堡变奏曲》因为他的第二次录音似乎更加难以逾越。著名钢琴家中只有席夫、休伊特、德穆斯、图雷克、科罗廖夫、佩拉西亚、巴伦博伊姆、彼得·赛尔金、加夫里洛夫、索科洛夫等在80年代后录制了此曲。
郎朗的唱片包含录音室与莱比锡现场两个版本。录音室版本明显好于现场,主题演奏得气息悠长,浪漫幻想,这也是郎朗本人目前演奏的特点,贯穿全曲。
第25变奏
特别是在第25变奏,郎朗的诠释令人沉醉,仿佛在清波上荡漾的一艘小船,缓缓驶向远方。
可以说,郎朗的《哥德堡变奏曲》录音室版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彻底摆脱了巴洛克时代音乐的限制,也解放了这部作品的固有印象,堪称一间造梦工作坊。不但他的粉丝会及时买下,而且有更多第一次听《哥德堡变奏曲》的消费者将以此找到归属感。
不过现场版的三大问题,也势必影响郎朗作为钢琴家诠释巴赫的声誉。首先是加了太多奇怪的装饰音,如果不这么随意的话,起码是流畅的;第二个明显问题是自由速度没有逻辑,这在巴赫的作品里会比较突出,就像拍子错了往回找补;第三,几乎把哥德堡弹成了肖邦夜曲,对于追求时代感的乐迷难以接受。
此外两个版本的共同问题是左右手不平衡,我们似乎听到更多的是右手《哥德堡变奏曲》。
郎朗在北京智珠寺弹奏讲解《哥德堡变奏曲》
路遥知马力,华人录制《哥德堡变奏曲》,前有陈必先、朱晓玫、盛原,郎朗的录音室版本是后来居上,还是作为一次尝试为将来打个前哨战?我投票给后者。
祝愿更多人因为郎朗开始探索《哥德堡变奏曲》!